龜苓膏之味 - 渣估

龜苓膏之味 - 渣估

初中時,母親為我臉上出現過量的暗瘡而遍尋良方,並和我聯手展開大量真人實驗。母親以幾近愛廸生發明電燈的精神,在我身上試驗了洗面奶、蘆薈肉、西瓜皮和抗生素等功效。在那場教我告別快樂童年的抗戰中,我終嚐到第一口龜苓膏。
還記得母親和我坐在恭和堂的卡位,細說着龜苓膏即是龜造的啫喱,當時我以為龜肉就是這種味道,後來才知龜苓膏只是龜板加土茯苓等中藥煉成,不含半點龜肉,正是「象齒焚身」的道理,但凡有四條腿的,中國人都吃,且總流傳一些療效。
實施龜苓膏療法不足三星期,我們終又放棄了,或者龜苓膏治暗瘡的故事,只是信者得救的安慰劑神話,不然各大藥廠早就研發出龜板暗瘡藥了。
昨夜因避雨而躲進一家涼茶舖,點了一客凍龜苓膏,舌頭把混和了糖漿的甘涼膏塊頂向上顎,在口腔內迸濺出汁液,像給味蕾放煙花。眼前古舊的裝潢,口中熟悉的質感,喚起我和母親「撐枱腳」的溫馨。慶幸腦內仍保留着母親的「中女」樣貌,我幻想慈母在給我添糖漿,再次安慰我說「乖仔,吃了就好」。就憑此般情懷,這盅等同小市民一頓飯價錢的中國啫喱,價值已勝過一杯星巴克latte。
還望中國人,永不要在據說能清熱解毒的龜苓膏下毒,讓我在有生之年,可藉着它的甘甜,回味慈母的妙手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