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 - 塵翎

中國製造 - 塵翎

最新一期《Monocle》的封面故事,報道西方手工品牌近年逐步把工廠從第三世界例如中國移返歐洲大本營。其中德國名牌玩具熊Steiff的例子,直接揭露了中國製造流程的弊病,顯示在全球化新紀元,對降低成本的追求並不能滿足消費者對高質產品的期望。
歐洲本土手工業回流與振興,意義重大。對於打着低成本製造旗號的第三世界生產商,無疑是一次挫折。但對於全球化整條生產鏈,則是一次健康的調整。
德國熊在中國工廠生產,最初是貪平,後來發現流程還是沒法掌控得宜,產品質素欠缺「持續性」與「穩定性」,以為會節省了的成本,逐漸給蠶食:造壞了的玩具熊愈來愈多。而人才流失嚴重,也令管理層難以訓練合用的優質員工。最終,德國決定明年把生產線撤離中國。
我讀這則報道時特別投入,因為也曾喜歡收集玩具熊,尤愛手工製造的布偶,分外注意細節。粗製濫造的玩具,跟手工精細的製成品是有分別的。
中國沒有手工業嗎,當然不是,中國手作也有精品。但進入了現代化大眾生產流程,就常出亂子,可見是系統的問題、管理的問題。系統問題的背後,實在是人的思維與觀念問題,再推遠一點,其根本,即是共產大鑊飯遇上資本主義時代的矛盾,導致人心失序的問題。當人心只追求效益與短視的成果,而忘記步驟,就無法欣賞手工之美。人家賣玩具熊,賣的可是靈魂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