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情綿綿─日本老電影

舊情綿綿─日本老電影

日本老電影之迷人如陳年佳釀,而新片佳作在質與量上始終難以比得過老電影,其實跟日本電影業的盛衰歷史有關。從戰後到整個六○年代是日本電影的全盛時期,現今公認的經典名片幾乎全出自那二十多年;影史上的大師級導演頂尖作品也在那段時光完成。其後就氣勢遞減,佳片寥寥可數了;而且奇怪的是這個現象跟經濟成長無關,甚至可說是反其道而行:反而是日本成了經濟超強大國之後電影業變得乏善可陳了。也難怪影迷們總覺得日本電影是越老越可愛。
作為一名長居國外的日本電影迷,我必備的參考指南是舒明的《日本電影風貌》。舒明是香港影評人,日本電影專家;他在2007年還出了《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不久之前又有一本新書出版,這次是和鄭樹森合著的《日本電影十大》。鄭樹森是比較文學教授,他的《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是一本足以作為電影文化教科書的著作;這樣的兩家聯袂點評「十大」,當有看頭。
舒明和鄭樹森在這本書裡採用了一個很「日本」的形式──對談,來討論日本電影(限於劇情長片)的「十大」:十大導演(其實有二十名)及其代表性佳作。十大名片,還有電影刊物的「十大」、「百大」排名榜。他們一方面參照多年來《電影旬報》、《文藝春秋》等刊物舉辦的大型票選而出的各種排名榜,同時也考慮到國際欣賞口味和看法的出入;加上兩人對重要的世界導演和電影作品都有足夠的認識,便可以從自己的「非日本觀點」和國際視角來重作評估。一個是專攻日本電影的行家,一個是比較文學和文化現象的學者,兩人固然有很好的默契和共識,但到底是兩個頭腦而不是一個,所以對談擦出的火花既有英雄所見之同,也有彼此互補之處。

特別有意思的是他們提出一位「大師」級導演需要的條件:1、鮮明的風格,2、圓熟的技巧,3、具有個人視野,4、創作持久,同時作品還要有5、豐富的產量和6、多元的題材。我覺得這樣的要求不必僅限於電影,也可以用在其他的藝術領域裡;但願如此可以避免「大師」頭銜氾濫成災的現象。
最好看的部份當然是逐部討論大師的名作,同時兼及其他佳作,涵蓋了個人和作品承先啓後的歷史性;所以針對每一位導演的討論都可以當成獨立篇章來讀。鄭、舒兩人的談話方式令我想起美國70-90年代最受歡迎的影評節目──兩位資深影評人SiskelandEbert在電視上對談評論新上演的電影;他們的對話就有這份「現場感」,讀起來很過癮。
他倆心目中的十大日本導演是: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並列第二名)。木下惠介、市川崑、成瀨巳喜男(並列第四)。今村昌平。小林正樹。山田洋次、新藤兼人(並列第九)。(2000年《電影旬報》選出的20世紀日本導演排名榜,前四名黑澤、小津、溝口、木下都與鄭、舒的名單一致,第五到第十依次則是:成瀨巳喜男、山田洋次、市川崑、內田吐夢、大島渚、深作欣二。)他們還談到另外十位及兩位「遺珠」;然後從十大導演的「傑作」中挑出一部最有代表性的頂尖之作。限於每位導演必得選一部又僅只能選一部,我認為這樣形成的名單並不能等同為「十大佳片」的首選;倒是《電影旬報》在1999年選出的「百大」的前十名,不受導演一人一片的限制,結果自然與鄭、舒二家的名單頗不相同,但也可以看出日本文化界的大型票選結果與兩位中國影評人口味的出入。
然而無論是哪一份排行榜,遙遙領先的總還是那幾位已經走進影史的名字,伴隨着他們那些部多半會召喚鄉愁的黑白片,和看到片名便升起綿綿舊情的老電影。那真是一個特別的年代:戰爭的創痛猶鉅傷痕猶新,經濟尚在掙扎起步,而一個絢麗的電影時代開始了,那樣千般剛烈又萬般溫柔的光芒持續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消逝之後偶現的閃爍光點只會令人更加懷念那個永遠不再的年代。

李黎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