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金融海嘯破壞力比九七風暴大? - 盧峯

蘋論:金融海嘯破壞力比九七風暴大? - 盧峯

在美國國會通過八千多億的救市方案後,華爾街股市並沒有像有些人預期那樣大幅上升;相反,道瓊斯平均指數輾轉下跌超過百分之一,市場投資氣氛也沒有明顯改善。
這樣的反應表面上看好像有點奇怪,實際上卻非常理性務實。八千多億元的救市方案無疑相當龐大,但跟金融體系的債務黑洞相比仍有一段距離,能否打破金融企業資金短絀、「越窮越見鬼」的惡性循環仍是未知之數,市場當然不會高興得過早。
即使八千多億救市方案真的能發生神奇化學作用,令金融體系順利排除有毒資產,讓各項資產的價格及風險變得穩定,資產價格不再大幅插水;金融體系及各大銀行仍要花相當時間重整策略,重整架構,固本培元,並盡量減低風險。換言之,金融體系排除「毒資產」後,它就像一個大病初癒的病人般虛弱不堪,要相當時間才能重新站起來,要相當時間才能再開步走。當金融業這個現代經濟的火車頭腳軟無力時,整體經濟及投資市場是不可能有甚麼活力的。
更何況實體經濟本身已疲態畢呈,已開始邁向衰退。以美國為例,地產市道仍在不斷向下尋底,連帶建築業及相關行業一蹶不振。就業市場更出現自九一一以來最大的收縮,單單服務業就失去超過五萬個職位,其他如製造業、建造業也有數以萬計的職位流失;再加上金融業及相關服務業開始大規模裁員,失業率持續上升成了無可避免的事。歐洲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最大的幾個經濟體系如英國、德國、法國都只有非常輕微的增長或已步入衰退;在金融海嘯衝擊下,歐盟各國的投資、消費情況肯定會進一步轉壞。
在美國、歐洲經濟逆轉下,香港當然不可能獨善其身,香港經濟當然難免被拖累。滙豐銀行執行董事王冬勝先生更預期,今次金融海嘯的衝擊可能比九七、九八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更嚴重。王冬勝先生是資深銀行家,他作出這樣悲觀的預測自然有他的理由及根據。但從香港的經濟周期、香港的投資市場狀況來看,今次金融海嘯的威力雖大,對香港的影響該不會比九七、九八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大。
首先,九七年時香港正處於經濟的頂峯,正處於非理性亢奮中,房地產泡沫之大到了匪夷所思的階段,遠離市區的樓宇價格動輒超過每呎四千元。當九七金融風暴席捲亞洲,直接衝擊港元時,泡沫隨即爆破,大量樓宇在價格下跌五、六成後變成負資產,大批業主成了樓奴、樓蟹,巨額的財富被蒸發,令香港各階層陷入前所未見的困境中。現時香港的樓價、資產價格雖然比○三年沙士時上升了不少,但跟九七年時的狂熱情況比較相距甚遠,大部份二手樓宇的價格仍比十年前的價格低一截。假若今次金融海嘯令資產價格及樓價回落,回落的幅度也肯定不會像九七年時那麼驚人,所造成的損害自然也不像九七年時那樣厲害。
此外,各國政府及中央銀行在處理今次金融海嘯時的態度遠比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時積極,採取的措施更為靈活及多樣化,而且沒有出現互扯後腿的情況,這勢有助加快清除金融體系內的「瘀血」及壞賬,避免重蹈九十年代日本的覆轍,避免因壞賬無法清除而陷於長期停滯。只要歐美兩大經濟體不步日本的後塵,金融海嘯的壞影響將不會長時間持續,香港自然也不會像九七年後那樣面對七年的經濟災荒局面!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