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上介紹祖師奶奶新書《重訪邊城》的文章,題目教人莞爾:《張愛玲求籤問前程》。揮之不去的娛樂版風味,讀者一瞄見腦海馬上浮起神婆無語問蒼天的圖象,當事人生前幽默感豐富,在天之靈應該不介意這種惡搞。不過,第一段就出現錯字,「用色膽怯得使人覺得建築師與畫家真是老死不相往來的兩族」,「畫家」印成「晝家」,那是惜墨如金的她討厭的,雖然沒有擠上著名的「三大恨事」名單,要是評選「十恨」,不會名落孫山吧?
因為一開頭就扯起警報,閱讀的時候特別精神緊張,尤其是引文,每隻字排隊等待驗明正身似的,無端端擔任吹皺一池春水的義務校對,樂趣自動報銷。八十年代看皇冠初版《張愛玲全集》的暗影全回來了:一分為二的《傳奇》,錯誤和遺漏多到只能以滿目瘡痍形容,我一面看一面用紅筆勾「晝」,有幾頁簡直天頭地腳插針不入。後來一刷再刷,不知道有沒有修正,我當然懶得又買來核對,倒是九十年代如雨後春筍的大陸版通常依照原書再排,後天紕漏較少。
「一路哭回房中……現在寫這裏也還是眼汪汪起來」摘自書信,可能原貌如此─寫信寫錯字情有可原,沒有公諸於世的打算,本來不必專業,何況執筆人當時雙眼如關不上掣的水龍頭,淚眼模糊難免筆誤。主打文章《重訪邊城》寫屎臭,「我覺得是香港的臨去秋波,帶點安撫的意味,若在我憶舊的份上。在黑暗中我的嘴唇旁動着微笑起來……」,「若在」想是「看在」,「旁動」的「旁」字恐怕也錯。出版作者佚作,外國編輯不動筆更改原稿,也會小心翼翼加註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