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救市方案周三晚在參議院過關之後,《華盛頓郵報》說,「上帝垂聽了禱告,所以法案在參院過關。」既然上帝都已插手,那麼方案在眾議院通過的可能性也相當大,儘管到本文執筆時止,眾院尚未投票。
參院通過的救市方案加了1,500億美元的派糖措施,恍如在救命奶中加了水份或其他雜質,是否有三聚氰胺還有待實踐檢驗。周一投票反對救市方案的眾議員主要受到選民的壓力,選民擔心用納稅人的錢去救華爾街金融業會不會讓7,000億美元猶如掉進大海。可是,眾議院否決後,美股與全球股市出現恐慌性拋售,使許多人的退休金蒸發了一大截。於是不少民意也轉而支持救市方案了。
是用納稅人的錢救華爾街嗎?不久前才以「經濟的珍珠港事變」來形容這次金融海嘯的股神畢菲特,周三在電視頻道上說,救市方案的目的是拯救美國經濟,而不是華爾街。他並且對後市投下信心一票,繼上周買入高盛50億美元優先股及購入比亞廸近一成股權之後,周三再斥資30億美元買入美國通用電氣的優先股。畢菲特深諳「危機入市」之道。誠如Wells資產管理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員JamesPaulsen所說,「政府的紓困計劃,在安撫華爾街恐懼之餘,也喚醒了華爾街的貪婪,提供非常難得的大撿便宜貨的時機。畢菲特只是搶在投票之前,賭它一定會過關。」
但救市方案過關後,美國經濟是否一定好轉呢?昨天國際貨幣基金(IMF)發表報告認為,美國仍然很可能發生「急遽的經濟下滑」。不過,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卻在同一天說,「金融市場和經濟增長將從七十年以來最嚴重的混亂狀態中復蘇,信任情緒終將再度浮出水面,投資者正在小心翼翼地重返市場。……我預計,這一復蘇過程很快開始。」
筆者非經濟專家,目前種種訊息與分析都混亂而且看法迥異。但即使最反對政府干預的自由派經濟學者,面對美國金融界這個危難關頭,都不敢反對政府插手干預了。若不干預,金融海嘯就會擴散蔓延,將拖垮更多的金融機構以至美國經濟。救市方案不錯是挽救金融機構,但更是對美國經濟以至全球經濟的救亡。
救亡行動是必須的。救亡的後果,短期內也可望使股市回穩。問題是會不會帶來嚴重的後遺症──使政府干預成癮。也就是說,會不會導致美國政府進一步監管市場,而投資者更依賴政府的政策,最終把美國金融業推上社會主義之路?這可能就是藏在救命奶中的三聚氰胺。
從救市方案經一波三折才過關來看,美國的民主體制仍然是自由經濟的重要保障。即使一時間或有不得已的政府干預,民主體制仍有足夠本領防止經濟「社會主義化」。美國前眾議院議長NewtGingrich在9月21日說:「美國開國元勛締造國會的目的,就是為了沉穩地議事,避免為了一周的恐慌,而造成一場未來持續二十年的混亂。」
過去一周確實是恐慌,但民主制度應可保證不會有二十年的混亂。
值得擔心的是中國大陸與香港。溫家寶總理在美國接受訪問時,頗為得意地說經濟發展要有「看得見的手」(政府干預)和「看不見的手」(市場調節)。很明顯,內地經濟發展仍在很大程度上使用「看得見的手」,而政治體制又沒有國會、民意以至傳媒對「看得見的手」的制衡。至於香港,自從98年政府動用公帑大舉進入股票市場之後,也漸漸食髓知味,干預成癮。06年曾蔭權說,「積極不干預」不是香港經濟發展的藍圖,去年透過外滙基金持有港交所5.88%的股權,最近又表示要用公帑70億港元全資興建商界不願投資的啓德郵輪碼頭。政府積極投入市場,而立法會在保皇派把持下也形同虛設,完全發揮不了「沉穩地議事」的功能。
因此,干預成癮而導致經濟「社會主義化」的不會是美國,但很可能是香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