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72億元自建郵輪碼頭<br>議員憂變廸士尼翻版

政府72億元自建郵輪碼頭
議員憂變廸士尼翻版

【本報訊】今年7月「流標」的啓德郵輪碼頭再度上馬。行政會議昨通過動用72億元公帑,由政府全資興建碼頭,以趕及2013年建成首個碼頭泊位,租予私人公司營運。不過,碼頭建造費較兩年前勁增逾倍。有立法會議員質疑政府拿公帑作蝕本生意,擔心郵輪碼頭會成為廸士尼翻版。

避免再次出現「流標」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劉吳惠蘭昨表示,原定今年底就郵輪碼頭重新招標,但鑑於近期建築成本不斷上升,加上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不明朗因素,並考慮公司融資困難,政府重新評估形勢後,認為郵輪碼頭有再「流標」的風險,因此,決定不把碼頭交給私人發展,以免令項目再度延誤。她強調,旅遊業是香港經濟支柱,業界也有共識要盡快興建,加上郵輪碼頭的確可帶旺本港旅遊業及經濟,最終決定由政府興建碼頭。「如果我哋冒險將碼頭重新招標,再唔成功會延誤碼頭泊位計劃。」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政府06年預計把碼頭以土地招標方式興建,當年評估建造費逾30億元,但近年建築材料價格不斷上升,加上中標的郵輪公司毋須興建商業設施,因此由政府興建的費用會遠高於由私人發展。參考外國郵輪碼頭營運經驗後,消息人士指碼頭日後的租用年期為7至10年,除租金外,政府考慮在標書列明入標公司的處理行李速度,及能帶多少旅客到港等條款。
重新上馬的郵輪碼頭有不少改變,當中商業樓面面積會大減3.94萬平方米,至只有1.06萬平方米;園景平台面積也會大減;日後的碼頭上蓋也不會建酒店。至於政府投放的72億元何時可以回本,消息人士沒正面回應。消息人士估計,2023年以後每年能有25億元經濟收益。

劉吳惠蘭表示,因經濟環境改變加上建築成本上升,政府不會冒險將郵輪碼頭交給私人公司發展。

學者促政府重新考慮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華明批評,政府動用大量公帑建碼頭,與當年出資興建廸士尼同出一轍,「我絕對唔想今次變成廸士尼翻版。」他認為政府應向立法會交代上次招標失敗原因,「商界認為碼頭無吸引力,𠵱家政府真金白銀去做,係咪代表呢盤係蝕本生意?政府又點樣可以做得好過商界?」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政府近年常出資興建大型基建,但受環球金融海嘯影響,他估計港府未來一、兩年的財政狀況會轉差,建議政府要重新考慮基本項目的緩急次序。

郵輪碼頭發展規模比較

碼頭及政府設施總面積
向私人財團招標(舊方案):約3萬平方米
政府出資(新方案):約3萬平方米

園景平台總面積
向私人財團招標(舊方案):不少於2.2萬平方米
政府出資(新方案):不少於碼頭大樓平台面積的一半

商業樓面總面積
向私人財團招標(舊方案):不超過5萬平方米
政府出資(新方案):不超過1.06萬平方米

停車場
向私人財團招標(舊方案):地庫
政府出資(新方案):地面及地庫

落成日期
向私人財團招標(舊方案):或於2013年之後才有首個碼頭泊位
政府出資(新方案):
2013年:首個碼頭泊位
2014/15年:碼頭大樓及各項設施

資料來源:旅遊事務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