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破產牽連甚廣,本港一眾迷你債券持有人面對迷你債券隨時變廢紙,至今仍未有人交代散戶最終「有幾多揸拿」。雷曼前結構債券分析員黃元山表示,最終結果仍是未知之數,但若其債券與雷曼扯上的關係越深,獲得賠償金額會越少。
雷曼透過旗下空殼公司發行的迷你債券合共有36個系列,每一系列的抵押品亦有所不同,其中系列五、六、七、九的抵押品為雷曼發行的債項,其他系列的抵押品則為抵押債務證券(CDO)。
銷售機構最得益
黃元山指出,若手上債券的抵押品與雷曼毫無關係,投資者能夠取回的本金額相對高一點,惟由於CDO價格暴跌,估計有機會取回本金額60至70%;不幸地,若抵押品與雷曼相關,由於雷曼須先出售資產還債,餘下淨資產再作分配,預期可取回本金額只有不足20%。
他續稱,由星展銀行作安排行、透過ConstellationInvestment發行的結構性零售債券系列,其中部份與雷曼兄弟的「信貸事件」掛鈎,若雷曼沒有能力還債,破產後將變賣該部份雷曼資產,估計只可取回本金額低於10%。
由於雷曼作為擔保人,承受相當的風險,零售投資者購入該系列高風險產品,回報僅4至5厘,可謂不成正比,事件當中,賺得最多的反而是銷售機構,他透露,銷售機構每筆交易的佣金高達4至5%,誘人的佣金促使職員「積極踴躍」推銷,構成明顯利益衝突。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