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在天 - 程步奎(詩人學者)

飛龍在天 - 程步奎(詩人學者)

香港大力推動旅遊,在2000年設計了一個「飛龍」標誌,到處懸掛,希望藉此飄揚翱翔,最好是飄洋過海,翱翔在五大洲,吸引全世界的觀光客前來,為香港賺上大把大把的美金、歐元、日幣。標誌圖案定作飛龍,當然是希望外國觀光客聯想到中國的「龍圖騰」,聯想到香港與中國文化的一脈相承。設計出來的龍形,五短身材,粗粗笨笨的,沒有騰龍飛躍氣吞四海的威風,也沒有神龍擺尾橫掃六合的氣勢,想來也是費了一番苦心,要跟中國大陸飛揚跋扈的形象,做出半推半就的曖昧區分,免得外國觀光客害怕身陷紅色中國的「鐵幕」。設計的線條雖然企圖流動,但是身軀臃腫,不像是在天上飛,倒像是龍鯏魚在魚缸裏游水,更像日本節慶時候懸掛的魚形布幡。剛設計出來,我就覺得不倫不類,心想,這一定是政府設計部門的小官僚幹的,中不中,西不西,卻又採取華洋雜處的俗套,四平八穩,合乎鄉願追求的政治正確「中庸之道」。
八年過去了,賺了大把大把美金、歐元、日幣嗎?翱翔在五大洲各地嗎?我看都沒有。倒是來自「龍的故鄉」的大陸客,完全沒見過、也沒聽說過香港飛龍標誌的同胞們,因為「自由行」政策的實施,蜂擁來港,掀起了香港旅遊業的熱潮,帶動了經濟,讓港人賺了大把大把的人民幣。
最近香港政府花費180萬港元,檢討香港品牌,又提出了飛龍標誌的「不可抹煞的成就」,希望繼續推廣。什麼「不可抹煞」?什麼「成就」?摸摸自己的良心(假如還有良心的話),清清自己的腦袋(假如還有腦袋的話),飛龍標誌到底有什麼成就?給香港旅遊業帶來了什麼「不可抹煞」的好處?回顧過去八年,香港旅遊業還能繁榮,那個「不可抹煞的成就」只有一個來源,就是「自由行」。那條飛都飛不動的破飛龍,那條像日本魚形幡的爛標誌,對於觀光客來說,吸引力絕對比不上海鮮鋪裏的清蒸龍鯏。
因為政府又斥資180萬港元,希望得到港人的認同,做了一番說明解釋,我們才知道,原來當年設計飛龍標誌,不是政府小官僚自己做的。是花了納稅人900萬港元,委託設計顧問公司,精心炮製出來的。900萬港元啊,設計出這種非驢非馬,非龍非鳳,也不知是天上飛的還是水裏游的,實在不知道算是什麼東西的標誌。有人批評說,「不像龍,不像鳳,像雞」,倒很切合設計當時的氣氛,不知道設計公司是否暗示香港是禽流感的發源地。唉,這樣的政府,這樣的設計公司,我們算是服了。
不過,我倒是贊成政府的意見,不要輕言放棄飛龍標誌。我很怕政府說話的潛台詞,怕他最後「迫於民意而放棄」的意思,是另起爐囗,再花個900萬,再請一家公司來設計新標誌。過去已經花了900萬,現在又花了180萬來檢討。假如重新設計標誌,豈不是又增加了900萬設計費?不用這條破爛的「飛龍在天」,難道再增加900萬納稅人的負擔,買條「懶驢打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