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在名片上印着「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頭銜,我納悶了很久,終於打聽出原來是八十年代國家頒發的生活補助費,每月一百元,沿襲至今。我調侃學術有成、兩手空空的朋友,怎麼沒有享受特殊津貼,他立刻喚在隔壁應酬的黨委書記過來,數數指頭說誰誰誰都有了。書記詭譎笑道:「你是熱門候選人。」過了兩年,這位朋友還在「繼續熱門。」
剛到上海,熟人迎頭就抱歉,他趕場赴京,正要到教育部衙門評審「全國教學名師」,不能陪我喝一杯了。朋友「繼續熱門」之餘,這回評上了復旦名師,下一步競爭上海名師,最後角逐全國名師。「名師」頭銜公開發佈,可以印在名片,可以寫上履歷,多神氣。搞名師「選美」比賽喧鬧一番也罷了,現在全國各校評定一級、二級、三級教授,讓多數人緊張少數人歡樂。這樣,今天一個規定,明天兩個機制,後天三個頭銜,只要大家蠅營狗苟,活像白老鼠在鐵籠子裏竄來竄去,自然不會「胡思亂想」了。
中國大學體系迅速把《核心期刊》的把戲官僚化、神秘化了。我建議博士生透過傳播領域的四大核心期刊,了解當今學術山頭、人際網絡、話語霸權、資源瓜分、學術社群、理論範式、獎懲機制等綱目。為此,特地推介他去中國人民大學,走訪《國際新聞界》主編陳力丹教授。陳教授是有名的馬克思專家,下過硬功夫熟讀原典,根本和教條主義者不同道。他快人快語,給我回了一個電郵說:「五年前我寫過文章批評(核心期刊的)衡量標準,但是現在愈演愈烈,造成很多壞結果,全民搞學術,就像1958年全民煉鋼鐵一樣,僅就新聞傳播學的所謂國家級、省級課題而言,多數『成果』是垃圾,核心期刊成了贏利的招牌,成天評比,工科思維,真正的學術不是這樣的。」
以陳教授的學術地位,居然願意挑明「國王沒有穿新衣」的道理,讚!學文的人碰到工科霸道專橫的思維,往往有理說不清。據說某諾貝爾獎科學家在台上侃侃宣稱:「人類的進步靠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歷史學家就是記錄這種成就的人。」史學教授在台下聽得臉色青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