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譚家明,有看本地雜誌,都知道七八月開始,他已陸續地接受訪問,為的是幫他的「譚家明電影節」做宣傳。我不是譚的擁戴者,他的電影,只看過《父子》,也不會為了潮流而馬上鑽研譚的電影(我真有朋友,為了《20世紀少年》這套電影,而馬上去租漫畫書看。這種想緊貼潮流的想法,大抵,我終生都不會明白。但我會笑足他一世的)。
我有個好友,追隨譚家明多年。《七女性》更是看得滾瓜爛熟,幾乎譚導演的劇目,他都瞭若指掌。朋友跟我說,當年的《七女性》,真是破格的前衞。我問怎麼說?他打比方,說以前的拍攝手法,會真實很多。拍攝家裏的一場景,女主角會穿着背心短褲出來,背心裏,是真空的(!)。我馬上明白過來。
以前的確較簡單,也貼近現實。在家就是穿背心短褲啦,怎會還濃妝豔抹戴胸圍穿高跟鞋呢?也甚少一家八口圍在飯桌前,在晨光初露的七點,吃白粥油條,閒話家常。我覺得那簡直有點天馬行空。當然因為尺度問題,現在也不容在合家歡時間,看到一丁點的袒胸露臂。而且就是因為社會的分化與疏離,我們更想看到,一家人樂也融融的畫面,全是市場需求。吾友說,譚導演的電視劇,除了劇情可觀,也非得有點悟性,才會洞悉內裏深意。而我則覺得,一頭白髮的譚先生,有股不怒而威的男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