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富論:熊市下如何化危為機

暢談富論:熊市下如何化危為機

過去一個月,華爾街發生了多宗震動金融市場的事件︰除了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外,AIG亦一度因資金緊絀而危在旦夕。正當市場「熊」慌四起之際,聯儲局出手拯救後者,並與多國央行聯手向市場注資1800億美元的消息。一時間,投資氣氛作180度轉變。投資者不禁要問︰在這場金融海嘯中,到底應如何自處呢?
投資者在滾滾「熊」流下,首要任務是為資金尋找避難所,高評級的環球債券是一個選擇。債券一向有高防守性,波幅較小之餘,在目前股市、樓市、商品市皆跌的時候,亦能提供穩定利息收入。

加入債券分散風險

此外,不少投資者在過去數年大牛市,把大部份資金押注股市,忽視分散風險的重要。今次熊市周期中,投資者正好藉此機會重整投資組合內各資產的比重。其中,根據彭博資料顯示,環球債券與股票的相關性近乎零,正好達到分散組合風險、提升回報之效。截至9月19日,花旗集團世界政府債券指數(CitigroupWorldGovernmentBondIndex)本年至今微跌0.7%,同期MSCI世界指數則跌19%。兩者走勢差異顯而易見。
完成了保存資金的準備工作後,投資者的下一個任務就是為熊市結束作好準備,享受未來長線的資產價格上升周期。以亞洲(日本除外)為例,過去在1994年、1997年及2000年的熊市周期歷時384至588個交易日,而亞洲股市在去年10月29日見頂至今,己過了200多個交易日。

儲定現金候機吸納

正如著名投資者約翰.鄧普頓爵士所言︰「在極度悲觀的投資氣氛下入市,往往是最佳的時機。」故投資者應該未雨綢繆,熊市時先儲足「彈藥」,準備在市況轉趨明朗時吸納具價值的股份。
另一邊廂,目前環球股市持續波動,投資者可用平均成本法,利用月供方式,逐步買入基本因素良好的股票或有關基金,作三至五年的長線投資。
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