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經濟學人」雜誌發揚光大的著名學者、名筆WalterBagehot對銀行體系的運作包括擠提(bankrun)問題獨具卓見。他在一八七三年寫的"LombardStreet"(倫敦銀行街)更成為現代中央銀行家的「聖經」。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就是此書的忠實讀者,並把書放在辦公室方便隨時翻閱。
對Bagehot來說,要應付擠提或群眾性恐慌,最簡單或最根本的方法是說服存戶銀行有足夠的資金應付客戶的需求,是說服存戶他們的存款安然無恙;這比發任何聲明或澄清都有效。昨天,東亞銀行宣佈無限制讓存戶提取存款包括定期存款可說走對了第一步,可以減低不少疑慮。到今天東亞銀行大可再進取一點,索性提早開門及大幅延長營業時間,讓存戶可以更容易、更無限制的提款。只要越來越多存戶看到自己能順利拿回本身的存款,其他觀望或想提走存款的人自然會重新考慮是否再費時失事排隊提取存款,銀行外的擠提人龍自然會慢慢消失。
在目前金融動盪,多家老牌金融機構相繼出事的情況下,市場及社會流言滿天飛,人心也相當虛怯,有針對個別金融機構的不實傳言出現並不奇怪。但像東亞這樣的傳統商業銀行並不是今次金融風暴的重災區,反而是避難所;它們的實力及所得到的支援更遠非其他金融機構可比。可以說,擔心像東亞這樣的商業銀行出事其實是過慮了。
今次金融風暴的確有不少老牌金融機構倒下或要把業務拱手讓人,但出事的絕大部份是投資銀行、涉及投資業務的保險公司或按揭業務機構,較早前的貝爾斯登,最近的雷曼兄弟、AIG、美林、房利美、房貸美等,傳統商業銀行如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等都完好無缺,並且有餘力執平貨,以低價購入瀕危的公司;例如摩根大通就以超低價錢購入貝爾斯登,壯大本身的實力;美國銀行則鯨吞了規模龐大的美林證券。由這些例子可見,金融風暴對傳統銀行的資金影響有限,它們資本仍相當雄厚,只是不肯輕易放出貸款予其他高危的金融機構而已。而若果身處風暴中心的美國傳統銀行也沒事,也沒有引發存戶擠提,業務主要在香港及中國的東亞銀行所受的影響只有更少,它的財政實力只有更健全。
為甚麼傳統商業銀行在金融風暴中受創較小呢?那倒不是因為傳統商業銀行家比投資銀行家更能受得住誘惑,也不是因為他們不貪婪,而是因為他們所受的限制及規管嚴格得多。投資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往往以一元的本錢進行二十五甚至三十元的交易,這樣高的槓桿比率遇上好景時當然利錢豐厚;但當市況逆轉,資產價格下跌時,投資銀行便像三十個煲只有一個蓋那樣要四處撲水,容易爆煲收場。
傳統商業銀行由於受法例及監管機構規限,一元本錢頂多做八至十元生意,當中有不少更是工商實業貸款,變成壞賬的機會不大。換言之,像東亞這樣的傳統銀行的資產比較穩定,質素較高,又不能像投資銀行那樣豪賭,它們實在不容易翻船!
從政治上來看,任何發達國家的政府及央行若果要拿公帑救金融機構,首選肯定是像東亞這樣的傳統商業銀行。這是因為傳統銀行涉及大批小市民的血汗錢,影響人數眾多,任由這樣的銀行倒閉形同政治自殺。美國政府坐視雷曼破產卻出手救AIG就是因為AIG倒閉將牽連大量保險客戶,令數以百萬計選民受損。東亞是香港一家重要的銀行,一旦出問題,影響的市民肯定數以萬計,引發的民怨及恐慌肯定非常龐大,特區政府及金管局怎可能對它的困境袖手旁觀呢?
目前來看,東亞銀行本身顯然有能力應付散戶的擠提行動,因為存戶提款人數雖多,但他們大都是小存戶,提取的總金額相當有限。假設出現最壞情況,東亞的資金周轉有問題,結果不會是東亞倒閉,而是東亞被其他大銀行特別是內地的巨無霸銀行吞併,成為人家的子公司繼續經營下去,存戶的利益不會受損,只是大股東李氏家族失去話事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