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迎接三三四學制,浸會大學校長吳清輝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浸大正全力在興建校舍及課程上配合,但卻因政府批撥土地及政策上的掣肘,令浸大中醫學生多年來不能在港實習。浸大正研究自資興建中醫藥醫院,直接為學生提供臨床實習機會。 記者:梁美寶
吳清輝表示,大學由三年改為四年制時,每年將多出三分之一學生,浸大位於市區,土地不足已是多年來的問題,浸大正新建兩幢傳理學及綜合大樓,以及進行校園擴展工程,應付多出的學生。
他透露,浸大本來有機會獲得一塊位於廣播道的土地,校方已向教育局表達意願,但卻因規劃署不知道教育局的計劃,最終這「美麗的誤會」令浸大丟掉了這塊地,變成某地產商的發展項目,現已在興建高樓大廈。至於鄰近浸大新校園的李惠利工業學院原搬往將軍澳後,即有機會撥歸浸大發展,惟吳校長指近日該地盤又有阻滯,浸大惟有一等再等。
新校舍特色被削
至於興建中的校舍,也面對建築費上漲問題。吳清輝直言傳理學大樓及綜合大樓建築費已較原來上升數千萬元,但由於時間緊逼,浸大惟有動用捐款補貼。同時,大樓內部原有的特色設計,可能受成本上漲而犧牲。他說現希望政府盡快撥款及捐款人支持,令浸大校舍得以完成。
在政府的支持上,他坦言政府應對中醫藥教育給予更多支持,如五年制的中醫課程,學生多年來均不獲准在本港實習,必須返回內地作臨床實習,但因兩地法律及實際運作差異,港生實習時面對一定困難。他說雖然已向政府爭取多年,讓港生在本港不同醫院臨床實習,但政府步伐較緩慢,一直未有答應,只有院校自行找醫院合作。考慮這難處,浸大正研究自資興建中醫藥醫院,供學生臨床實習,但也必須政府願撥土地才可實現。
擔任浸大校長六年、現年69歲的吳清輝,已接納校董會要求,續約至2010年,做到71歲才退休。他說自己熱愛教育,將來即使退休,也希望返回內地繼續推動教育。
特稿
批評大學生習非成是
縱橫教育界30多年的吳清輝,直言隨着時代轉變,學生素質也有變化,慨嘆社會大環境影響下,大學生的是非觀念模糊不清。他希望藉大學轉為四年制的契機,安排不同的課外活動,重燃他們善良的一面。
吳清輝說,在50至70年代,大部份大學生會努力完成學位,部份更主動參與社運,那時仍有一定的是非觀念,但現在卻不是,學生形成投訴文化,「𠵱家個社會好多人做錯嘢,好似冇問題咁!社會對做錯事好忍耐,慢慢變成習非成是,咁唔係一件好事,任何社會都應該有一定嘅是非觀念,如果大學生出貓,一定要紀律處分!」
為扭轉社會歪風,浸大通過塑造浸大人新形象計劃,透過安排不同課外活動,如往柬埔寨探訪愛滋病童等,引發學生善良愛心一面。至於去年取錄全港最年輕的9歲大學生沈詩鈞,吳清輝說願意提供機會予這類智力早熟人士,也讚賞詩鈞已能融入大學生活。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