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餘時間來兼讀編劇課程的我,全為了興趣。因為愛寫作,又自以為創意十足,而且常為看後讓人感到氣憤的電影情節,而想投身電影行業。當然,說及想的,都是無敵,但真要實踐,才知道力不從心。
導師一再強調,寫劇本的模式及章法,不外乎都是煽動觀眾情緒,帶一個教訓給世人,末了,傳遞訊息。百年老調,別嫌棄它不合時宜,這種論調一直堅存着,定有其道理。之於我,總想舉一反三,合乎情理的自有其市場,但能不能來一個反高潮,走向極端後,再沒有逆轉的地步?人生也總是如此,未必常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大多的時候,是會「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同學問,創作是不是該有無限自由的呢?導師答得巧妙,他說,創作是該有自由的,但一定要設「死線」。有時候,創作就等同擠牙膏,在死線跟前,你奮力一擠,出來的超乎你想像般好。就因為那條死線迫在眉睫,否則你慢條斯理,怎會急出靈感來。
也許,創作的千絲萬縷,都在局限下才得以湧現。因為資金問題,不能拍大製作,那麼就拍溫情小品吧;請不到鄭秀文不要緊,我找來徐淑敏,反正溫馨劇種,徐小姐不也是碧玉一塊嗎?而且更能開拓少男市場。要相信自己,能創作出奇蹟,我們都在死線下走過來,靈感總在距離死線的五個身位,才會閃現。
(編按:林夕續稿未到,暫停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