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40多年前廣東信託銀行擠提,蔓延至恒生銀行等一幕歷歷在目,昨日疑似事件在東亞銀行上演,東亞顧客人心惶惶,反映謠言的破壞力非常強勁。
本港銀行最嚴峻擠提發生於1965年,當年1月26日,明德銀號因對地產放款過度而宣佈破產,同年2月擠提波及廣東信託銀行,至4月謠言輪到恒生銀行。它一天內失去六分一總存款,最後以5,100萬港元出售51%股權予滙豐銀行,擠提潮才告平息。當時全港最大華資銀行變為英資滙豐銀行的附屬公司,事後引起各方議論。
金融風暴港府力撐港基
對上的一次擠提事件是97亞洲金融風暴,市場謠傳部份中小型銀行出現財政問題引發,其中港基國際銀行(已易名為富邦銀行)更爆發擠提,當時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金管局及港基本身出面澄清,加上滙豐、渣打及中銀香港罕有發表聯合聲明,力撐香港銀行體系健全,港基擠提事件一日後平息。
至於1991年「國商事件」,國際商業信貸銀行(簡稱國商)91年在英國被揭發從事詐騙活動被接管,同時,全球多國亦採取相應行動。不過,當時金管局認為香港國商並無牽涉詐騙事件,而且財務健全,允許國商繼續營業。
然而「國商事件」兩日後急轉直下,香港銀監會翌日發現銀行有問題貸款,大股東阿布扎比政府拒絕向香港國商注資。7月7日晚上,銀監會宣佈暫停國商營業,其後當時的財政司翟克誠更表示,不會動用外滙基金挽救銀行。由於港府不為國商的無紀錄負債提供擔保,國商於7月17日被清盤。國商清盤,引發大批存戶憤怒,在中環鬧市抗議,阻塞交通,一度造成騷動。
國商倒閉渣打受累擠提
國商清盤當日,兩間中小銀行道亨及港基亦發生擠提,其後蔓延至美國萬國寶通銀行及渣打銀行,渣打更要通宵營業滿足存戶提款,在滙豐宣佈支持渣打後,銀行擠提風潮事件才平息。「國商事件」引發港府研究存款保險制度,但在滙豐、渣打及中銀反對下,計劃無疾而終。
香港過往銀行擠提事件
1935年
銀行:嘉華、廣東、國民商業儲蓄、東亞
經過:受全球經濟衰退影響,香港發生擠提,東亞當時將一箱箱銀元、金條搬到大堂穩定投資者信心
1961年6月14日
銀行:廖創興
經過:銀行3日內被提走近3,000萬元,在滙豐及渣打支持下,平息事件
1965年1月至4月
銀行:明德銀號、廣東信託、恒生、廣安、道亨、永隆、遠東
經過:明德銀號最先出事,擠提倒閉,引發市民對華資銀行失信心,廣東信託爆發擠提,被政府接管,隨後蔓延至恒生、廣安、道亨、永隆及遠東,事件平息後,恒生將51%股權售予滙豐
83年9月
銀行:恒隆
經過:謝利源金舖倒閉引發恒隆擠提,港府緊急通過條例接管恒隆,1989年恒隆被道亨收購
83年10月
銀行:新鴻基
經過:地產市道下滑及銀行危機相繼爆發,新鴻基銀行出現擠提,創辦人馮景禧被迫出售股權,被阿拉伯銀行收購,易名港基國際銀行,即現時富邦銀行前身
85年6月
銀行:海外信託
經過:海外信託因無法償還債務,被港府接管,後被道亨收購
89年6月
銀行:中國銀行及屬下銀行
經過:六四事件引發中資銀行擠提
91年7月
銀行:國際商業信貸
經過:母公司涉及詐騙活動遭接管,香港國商亦因問題貸款,被港府清盤,引發道亨、港基、萬國寶通及渣打擠提。
97年11月
銀行:港基國際
經過:亞洲金融風暴,港基擠提,在港府、金管局、滙豐、渣打及中銀表態支持下,事件一日後平息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