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都巿人為貪方便,偶爾遇上肚瀉時會服食止瀉成藥「頂住先」,但過量服食分分鐘「冇命」。有外科專科醫生指出,過量服食止瀉藥可令食物殘渣積聚腸道內導致腸閉塞,隨時「谷爆」腸道引致腹膜炎,嚴重者可致命。故建議巿民,若依指示服食止瀉藥一天後仍未改善肚瀉情況,應立即求醫。 記者:梁德倫
外科專科醫生丘章新表示,去年曾遇到七宗因服食過量止瀉藥而致腸閉塞的個案,兩人更要接受手術治理。其中一名40歲女病人本身患有腸黏連,因感到腹痛而過量服食了三天止瀉藥,結果腹部脹起「好似個波咁」,替她照X光後發現其小腸直徑由正常的一至兩厘米,脹至四厘米;大腸直徑更脹大近三倍至十多厘米,大量食物殘渣積聚在內,需要開刀治療。
丘續指,該名女病人的腸道已脹至接近裂開,開始有腹膜炎症狀,「如果佢再遲半日先醫,就可能會因腹膜炎而死。」
另一名要做手術的30多歲男病人,連續兩日過量服食止瀉成藥而不能排便,肚脹兼痛楚難耐送院治理,診治後發現腸塞脹至逾十厘米闊,要靠內窺鏡協助將大便清除。
他解釋,一般止瀉藥會令腸道停止蠕動,從而使腸道不能將排泄物排出體外達至止瀉效果。但部份患腸黏連病人及十多歲以下的小孩對止瀉藥特別敏感,較易因過量服藥致腸塞。
由於腸道內會含大量細菌,倘若裂開會使大量細菌走進腹腔,透過血管流至身體各個器官形成敗血病,繼而令多個器官組織衰竭壞死,一般而言延醫半天已足可致命,死亡率高達五成。
應其「屙到唔屙為止」
丘章新續稱,一般會讓腸塞病人禁食,只給清水約48小時,腸道便可恢復蠕動,病人可嘗試自然排便;若仍然不能排便,則要採用手術方法將阻塞物取走。他說,巿民遇到肚瀉問題時,不應胡亂服食止瀉藥,最好應任其自然「屙到唔屙為止」,其間應多飲清水和補充電解質,補充流失的水份,並只可進食加少許鹽的白粥。
他提醒巿民,即使肚瀉服食由醫生處方的止瀉藥,也應跟足指示不要擅自增加藥物量或服食次數,倘若服食一日後仍未有改善肚瀉情況便應盡早求醫。同樣,若肚瀉情況輕微,服食止瀉成藥其實並無問題,但也需跟從其指示劑量及次數,否則只會引致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