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源自次按證券化,業主斷供帶來骨牌效應,政府救市,是俗語「你請客,我付鈔」的金融衍生版。
如果僅屬詞義上的「請客吃飯」,例如太太簽賬,先生付款,只要不算揮霍,可說是「老公之義」,有些男人甚至引以為豪。
在那個財務公司還未如便利店般流行的年代,長輩們多信奉「錢財身外物」一類的價值觀,不惜以克儉積累的血汗錢來接濟親友。不論是救叔伯一命的手術費,或是代聲淚俱下,誓要斬手指戒賭的兄長償還賭債,即使對方無力歸還,善心人就當是「雪中送炭勝過錦上添花」的功德。
付鈔者除了自願,有時只是迫於無奈。金融海嘯後,更多打工仔不滿強積金的強迫性;各國聯手救市,也只是兩害取其輕,為的是避免更大金融災難。
有人說金錢解決得了的便不是「問題」,但解決問題前,還得先看對方該否幫,以及幫人後會否耿耿於懷,或因沒有量力而為導致大失預算。即使閣下是畢菲特,或視錢如泥,世上值得你一毛不拔、狠心說不的人仍很多。
當人民指摘政府「你請客,我付鈔」,可能是因僧多粥少,大家對事情緩急之見有別,或怕短期食客變成伸手要錢的長期奉旨。政府促進經濟,改善就業,錢花在刀口,縮窄貧富懸殊,鼓勵自力更生,讓有份付鈔的納稅人心服,甚至以交稅回饋社會為榮,才是一個公義社會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