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通」未必「看得開」 - 李怡

「想得通」未必「看得開」 - 李怡

老布殊的夫人芭芭拉在一次演講中說:
「作為醫生、律師或企業領袖的職責固然重要,但你首先仍是一個人。人與人的關係──配偶、子女和朋友,是你最重要的投資。在你生命的盡頭,你不會後悔沒有通過某次考試、沒有打贏某次官司,或沒有做成某宗生意。你會遺憾沒有花時間陪伴丈夫、孩子、朋友或父母。」
芭芭拉只是一個普通的第一夫人,沒有希拉莉那麼睿智,也從不過問老布殊總統任內的任何事情。她就像普通家庭主婦一樣。不過,也許只有像她這樣的女人,丈夫、兒子都當總統,體驗到他們如何為公事忙碌,而很可能忽略了家庭,芭芭拉才會說出這樣的話。昨天談到《心靈雞湯》記述的那位貨車司機,則要到死亡來臨才會有這種醒悟。在那位司機死前給妻子的信中說:「以前你常跟我開玩笑,說我愛我的貨車勝於愛你,因為我跟貨車在一起的時間太多。……可笑的是,現在(他駕着貨車跌落萬丈深谷)我所有的只有這部貨車。這部支配我們生活這麼久的可惡貨車,這塊我住了這麼多年,現在已扭曲變形的廢鐵,它無法回報我的愛,只有你能。……」
為什麼大多數只有將死的人,才會懊悔一生中太少時間陪伴家人呢?因為臨近死亡的時刻,一個人會特別想念家人,特別希望見到自己的配偶、子女或最親近的朋友。死前,人會有「一生中什麼是最重要投資」的醒悟。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人生自古誰無死」,但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否定死亡的社會,實際上是否定人生必走之路的社會。死亡被視為禁忌。許多人對死亡都「想得通」,但未必「看得開」;「提得起」並不表示「放得下」。事實上,有對死亡的自覺能力,才能建構完整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