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之道<br>混業經營 利弊參半

生存之道
混業經營 利弊參半

美國華爾街投資大行高盛及大摩獲聯儲局批准,「變身」為控股銀行,即成為與商業銀行同等運作模式的地位,對於此舉是否代表投資銀行輝煌時代的終結,投資界認為難以一概而論。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投行必定朝混業經營路向,才能生存,像大型美資投行摩根大通,本身亦具有一定規模的商業銀行基礎。
雖然大摩無意與美國美聯銀行(Wachovia)合併,但為了符合巴塞爾資本規定對銀行資本的要求,相信對於資產負債表甚為有限的投行,必定會與其他商業銀行併購,才能維持原來投行的業務規模,否則在大型新股上市、企業財務及股票銷售等業務上,將受資本不足影響而無法擔任包銷商。
消息指,成為控股銀行後,高盛及大摩可名正言順獲得聯儲局提供的回購協議安排,解決短期流動資金,有關投行旗下持有的信貸衍生投資工具,亦可選擇撥入為持有至到期(HTM)或可供銷售證券(AFS)類別,毋須只能列為交易工具類別而必須按市值計算虧損(MTMloss),並以撥備減值反映在綜合損益賬內,若列為前兩項工具類別,銀行只需以股東儲備抵銷減值。

難隨便推出高槓桿產品

有投資銀行界人士指出,投行混業經營其實亦「有辣有唔辣」,好處是獲得銀行的穩定存款支持,借貸成本降低,但另一方面需要受到銀行監管機構監管,以後不能夠隨便提供高槓桿比率的產品,如結構性融資及私人股本投資等,受到的掣肘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