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進食一客處理不當的吞拿魚焗飯,隨時可以因含令人體出現過敏反應的化學物質而出現頭暈、心跳加速、出疹,甚至呼吸困難和血壓下降。有急症室專科醫生表示,部份魚肉如吞拿魚(圖)、鯖魚、沙甸魚等若長時間存放在室溫下,會出現令人過敏的化學物質「組織胺」,容易誤診為食物敏感。 記者:梁德倫
急症科專科醫生李家興說,早前一名24歲男子於一間連鎖快餐店進食吞拿魚焗飯,半小時後卻出現眼睛通紅及面部紅腫,身體出現紅疹痕癢,口部刺痛灼熱。經送院治理後,發現他過往也曾食過吞拿魚焗飯,與食物敏感無關而是食物中毒。
須存於攝氏4度以下
李家興解釋,魚類如吞拿魚、鯖魚及沙甸魚等,若放於室溫約攝氏33度6至8個小時後,細菌會大量繁殖,並將魚肉中的組胺酸轉化成組織胺,該種組織胺不能被熱力分解,即使高溫烹調後也不能將之消除。由於含大量組織胺的魚肉外貌與一般魚肉無異且無特別氣味,故難以分辨異常之處。利用這些魚肉製成的罐頭也會含過量組織胺。
當人體吸收大量組織胺後,會出現頭暈、頭痛、臉紅耳熱、心跳加快、出疹、嘔吐及腹瀉等過敏反應症狀,嚴重者更可引致呼吸困難和血壓下降,與食物過敏症狀相同,故容易誤診為食物過敏,但其實應歸類為組織胺中毒。
根據食物安全中心資料顯示,01至06年間,本港有25宗組織胺中毒報告,但由於部份組織胺中毒患者只會出現輕微反應,故相信有不少個案沒有呈報。李家興建議市民要妥善存放生或已開罐的魚類於攝氏4度以下,若購買吞拿魚三文治時應先看店舖有否將之置於攝氏4度以下的冷櫃,購買後要盡快食用。
此外,聲稱可提升免疫力的蜂王漿也可令人過敏,急症科專科醫生伍國恒指出,早前一名30多歲女病人,服食蜂王漿後半小時出現腹痛及全身痕癢性紅疹,嘴唇腫如「孖潤腸」,經治理後證實對蜂王漿敏感。
可注射抗組織胺藥物
伍國恒續說,多年前曾有研究發現約7%港人對蜂王漿過敏,服食後會出現局部或全身紅疹,即使只得皮膚接觸也會出現過敏症狀。對食物敏感患者對一種食物過敏,會有較大可能對其他食物過敏,例如對蜂王漿敏感者有可能會對蜜糖過敏。
治療食物過敏和組織胺中毒方法相若,為患者注射抗組織胺藥物,嚴重者如出現呼吸困難則需要靜脈輸液、氣管擴張藥及注射腎上腺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