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經歷信貸危機洗禮後,雄踞華爾街近80年的投資銀行模式宣告壽終正寢!金融海嘯的威力已令貝爾斯登和美林被吞併、雷曼兄弟倒下,另外兩大投資銀行高盛及摩根士丹利昨亦獲聯儲局批准,由投資銀行轉型至商業銀行。五大投資銀行的結局,反映金融業倚重短期融資營運的黃金時代正式落幕,華爾街難再重拾往日的生氣。
自信貸危機爆發,貝爾斯登因資金亁涸被迫賤賣予摩根大通後,各大投行已着手研究轉型方案,但一直未落實執行。直至本月初,金融市場形勢急轉直下,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美林亦被迫賣盤,令華爾街風聲鶴唳,高盛及大摩遂明白到單單依賴短期融資已不能存活,惟有靠殷實穩健的存款才能鞏固資金來源,兩大投行隨即決定加快轉型步伐。
聯儲局亦意識到投行模式難獨自存活,為免雷曼事件重演,紐約聯儲銀行行長蓋特納、聯儲局理事沃肖於上周末已與高盛及大摩高層磋商。
高盛及大摩見市場人心虛怯,投資者瘋狂拋售金融股,公司股價以插水式下挫,為保留「獨立」之身,亦積極與儲局洽談轉型大計。聯儲局最終在香港時間周一早上九時半批准高盛及大摩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
大摩高盛獲擴信貸額度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前主席WilliamIsaac傷感地形容,這個結果「令我們認識的華爾街時代告終」。
聯儲局聲明指,高盛及大摩會有5天的反壟斷等候期,在兩者轉型過程中,儲局為提高兩行的流動性,已授權紐約聯儲銀行擴大其信貸額度,並接納所有符合莊家債商借貸機制(PDCF)的抵押品,這項安排亦適用於美林,顯示儲局穩定整個金融體系決心甚大。
事實上,儘管聯儲局自去年來積極推出各種救亡措施,甚至破天荒向投行放水,仍無法解決市場流動性緊絀的問題,隨着危機越演越烈,各地拆息高企,靠低息借貸維生的投資銀行重創最深,加上對冲基金等大型客戶紛紛撤離「過檔」,遂將華爾街一貫依賴槓桿式借貸營運的業務模式推向末路。
金融界難再有巨額花紅
著有《華爾街歷史》一書的曼克頓學院金融系教授蓋斯特指,投行接連倒下,高盛及大摩成為接受存款的機構,不但標誌着高槓桿時代的告終,金融巨子享有巨額花紅的日子亦無以復繼。CreditSights分析員亨德勒稱,存款機構才是王者,因這是目前最有效賺取利潤的經營模式。
高盛行政總裁布蘭克費恩認為,在聯儲局支持及堅實存款基礎下,廣泛的財政收入令高盛財務狀況更可靠,資產負債表亦更「整潔」。他又指,高盛擁有GSBankUSA及GSBankEurope兩家存款機構,當公司將所有資產調配至GSBankUSA後,資產總值將超過1500億美元,搖身一變為美國第四大銀行。
高盛晉四大銀行 大摩排36
大摩行政總裁麥克則表示,轉型是為確保大摩的強勢地位,亦能令市場更確切了解公司的財務實力及融資渠道,而殷實穩定存款的基礎使公司得以在轉變迅速的金融市場中更靈活地運用資金。大摩目前存款資產值僅360億美元,遠低於高盛,故在一眾美國銀行中只列36位。
--華爾街五大投行興衰--
高盛(GoldmanSachs)
1869年:由德國猶太移民馬庫斯.戈德曼(MarcusGoldman)創立,初時公司以其名命名
1896年:戈德曼女婿塞繆爾.薩克斯(SamuelSachs)加入,正式易名為高盛(GoldmanSachs),同年加入紐約證券交易所,主要為企業發行商業票據,為行業先驅
1930年:資深合夥人溫伯格(SidneyWeinberg)將高盛由交易公司轉型為投資銀行
1970年:賓州中央鐵路公司倒閉,其超過8000萬美元未償還商業票據大部份由高盛發行,事後任何機構發行商業票據均須由信貸評級機構進行信貸評級
1986年:於倫敦及東京證券交易所掛牌
1990年:在魯賓(RobertRubin)及弗里德曼(StephenFriedman)領導下,加強環球化及併購的業務(兩人離開高盛後,分別擔任美國財長及白宮經濟顧問)
2008年9月21日:聯儲局批准高盛由投資銀行轉為銀行控股公司
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
1933年:因新法案成立,摩根大通(JPMorgan)只能於投資銀行或零售銀行業務二擇其一,當時摩通決定選擇零售銀行業務,因此旗下兩名員工亨利摩根(HenryS.Morgan)及哈羅德.斯坦利(HaroldStanley)離開摩通,並於1935年成立一家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
1970年:鮑德溫(BobBaldwin)為大摩加入銷售及交易業務,認為長遠有助公司發展
1971年:正式創立銷售及交易業務,並創立併購部門
1980年代:分行擴展至法蘭克福、盧森堡、悉尼、蘇黎世及香港等
1986年:於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
1995年:首家海外證券商於中國以合夥人形式發展業務
1999年:推出新的行業分類指數,包括基金界甚重視的MSCI指數
2007年12月:受次按危機打擊,引入中國投資公司作為策略股東,
持股量9.9%
2008年9月:大摩面對股價急挫,或與美國美聯銀行(Wachovia)合併
08年9月21日:聯儲局正式批准大摩由投資銀行轉為銀行控股公司
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
1850年:德國猶太移民亨利.雷曼與他的兄弟伊曼紐爾(Emanuel)及邁耶(Mayer)合組公司,命名為雷曼兄弟公司
1858年:在紐約開設公司,專門負責棉花交易
1860至1869年:美國內戰時將業務集中在紐約,並成立棉花交易所,戰後趁工業急速發展,將大部份資金用於承保鐵路建設,並擴大商品業務及金融業諮詢服務
1994年:於紐約及太平洋股票交易所掛牌
1999年:於日本併購東京三菱銀行
2003年:購入資產管理公司NeubergerBerman
2008年9月15日:雷曼受次按打擊,因未能覓得買家注資,最終落得破產收場
美林(MerrillLynch)
1914年1月:查爾斯梅里爾(CharlesE.Merrill)於紐約城成立以自己名稱命名的公司,數月後,梅里爾的朋友埃德蒙林奇(EdmundC.Lynch)加入,公司正式易名為美林(MerrillLynch)
1926年:作出最重要金融投資,購入小型雜貨店Safeway,4年後將其發展成當時第三大超市連鎖店
1957年:獲《紐約時報》選為「美國響噹噹企業」
2008年9月15日:獲美國銀行以500億美元收購
貝爾斯登(BearStearns)
1923年:由約瑟夫貝爾(JosephBear)、羅伯特斯特思斯(RobertStearns)及哈羅德邁耶(HaroldMayer)以50萬美元資本成立,初時為一間證券交易商
1933年:於芝加哥開設首家分行
1955年:於阿姆斯特丹開設首間國際性分行
1985年:於交易所掛牌上市
2007年:股票淨值僅111億美元,然而持有資產達3950億美元
2008年3月:因資金不足面臨破產之際,紐約聯儲銀行擔當媒人,促成摩根大通以每股10美元收購,並於本年5月30日正式完成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