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風暴,全球注目的頭號打工仔,就是美國財長保羅森。美國財長的薪金不高,比不上華爾街一個CEO,但何時減息,應不應撥款拯救一家倒閉的投資銀行,一個決策繫天下安危,財長才是全世界的頭號CEO。
保羅森這份工很難打。第一,他是布殊政府的高官,布殊的聲名很壞,代表了石油和軍火商財團,保羅森是布殊的人,形象先天有缺陷。美國財長沒有公信力,就是國際的災難。但保羅森很聰明,一上台就很巧妙地與布殊保持一點點距離:他熱愛環保,平時喜歡觀鳥,尤其喜歡各類麻鷹,就職後不久就說,將來退休,他要致力於保護地球環境。
這樣一來,形象就與布殊的共和黨政府大異。布殊連京都協議也不肯簽署,保羅森是財政部長,環保和工業,與他的職責無關,他可以在這方面唱一點理想的高調,令選民覺得他跟布殊、錢尼不是同一種貨色。
此外,保羅森時時說:美國的經濟雖然很旺,但窮人沒有得到好處。這種論調,與民主黨和黑人階層相同,也令民間增加了好感,養兵千日,關鍵時就有用了:保羅森雖然是共和黨政府的財長,但形象中立,得到民主黨操控的國會支持。大家覺得布殊是劉阿斗,保羅森多少有點諸葛亮的獨立智慧。
然後是待人處世的技巧:保羅森對各黨派都給面子。奧巴馬清晨打來電話,詢問股市危機,保羅森一五一十,耐心解畫。不久之後輪到麥堅的電話到了,保羅森也向他解釋為什麼要救市。最難得是珮齡的電話也打來,一個阿拉斯加的師奶,保羅森一視同仁,沒有鼻孔朝天,打一個哈哈就掛線。
金融風暴時期,保羅森變成了事實上的美國總統,還加三分英女皇與泰國篷眉王超然的尊貴。他平時不涉政治,只管財務,他擁戴自由市場,但也相信政府有一定角色,騎牆和獨立,只差一線,超脫獨立的形象,令他可以在危難時期,團結國家。
換了在中國社會,這種人早就遭殃。首先,旁人會向身為一家之主的布殊打小報告:財政部長有野心,他的風頭蓋過了你。然後,又會有幾個讒臣說:他的嗜好與民主黨為什麼那麼像呢?是不是裏通敵黨,意圖奪權?聽着風聲,就是鬼影,保羅森這種人,在中國社會無法生存。
布殊無論如何不濟,也懂得玩君子政治的遊戲。布殊讚賞保羅森:這個人是我的戰爭總參謀,金融大局,概由財政部長決定,權力是你的,反正我快要下台,這台戲讓你盡情唱。保羅森反倒不想布殊讚得太過,布殊已經不行了,他的讚美之詞,是死亡之吻。
二十一世紀還是美國的世紀,資本主義不會垮的,由於一個優良的制度,加一群磊落而有質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