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領取綜援的人士或多或少都曾受到歧視,甚至被標籤為社會的寄生蟲。為了讓更多人明白他們領取綜援的故事,關注綜援檢討聯盟與樂施會特別輯錄13個個案,並集結成書,讓社會各界有機會了解他們的心聲。
遭社署職員白眼
《綜援-NIZATION》(圖)是13個領取綜援人士的口述故事,每本售價80元,第一版於去年7月推出後已售出1,200本。今次新增的3個個案,分別是需要照顧長期患病的丈夫而領取綜援的彩群、年紀小小卻已成熟懂事的俊仔,還有家住天水圍的散工巨哥。
曾獲青山醫院嘉許為十大傑出照顧者的彩群現年53歲,患有癌症的丈夫已於去年去世,但因長期勞心勞力照顧丈夫,故此她也患上腰背痛而無法工作。
彩群自99年開始由醫生轉介下領取綜援,但卻經常遭社署職員白眼,「佢哋覺得我利用有病嘅丈夫去攞綜援,每次去到都諸多留難。」
只有12歲的俊仔雖然在單親家庭成長,但自小已非常懂事。其母親阿娟更指,她與俊仔小二時搬到公屋居住,他便詢問母親是否不再需要領取綜援,沒有因家境清貧而學壞,更努力讀書,獲派區內數一數二的中學入讀中一。而一家四口居於天水圍的巨哥,便因長期只能擔任散工而需要自03年開始領取綜援,但至今仍沒有放棄尋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