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為什麼人要在將死之時,才會善起來呢?
在寧養中心服務的醫生說,有一位一輩子都在外面「滾」的人,在寧養中心懺悔,說他自己是壞人,盡做些對不起人的事,覺得愧對妻子和後人。另有一個自稱祖父、父親和他三代都做賊的人,說他兒子三歲了還不會說話,他認為是報應。不過,醫生為他兒子做檢查,發現只是喉嚨長了息肉,切除就可以講話了。為這個垂死的賊人解除了困擾。醫生,在病房是不管病人是好人壞人,都要一體照顧的。
「不見棺材不流淚」,可能是人的常情。因為儘管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把這當真,沒有人真的相信死亡會降臨自己身上。我們大都生活在夢遊中。沒有真正的面對死亡,事實上等於我們沒有完全體驗這個世界。我們實際上是處於半睡半醒的狀態。做着自己以為非做不可的事。在《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一書中,一位已知自己會逐漸枯萎死亡的社會學教授墨瑞說:「當你了解自己就要死了,看事情就會不同,就會把一切剝掉,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因此學會如何死亡,就學會如何生活。」
知道死亡,清醒地面對死亡,才會真正知道生存的意義,以及什麼事情才是活着的時候最需要做的事。
《心靈雞湯》一書記述一個貨車司機,在跌落萬丈深谷之後,他感到自己要死了,在去世前他寫下一封信給自己老婆,說自己因為一輩子太投入工作而從未說出的話:「我愛你」。一個平凡的人,在死前真情流露,醒悟自己的一生因為忙碌而忽略家人,反省生命的得失,發抒生命的遺憾。只是往者已矣,來者不復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