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及摩根士丹利寧願放棄辛苦經營多年的短期融資營運模式,接受聯邦政府更嚴格的監管,也要堅持轉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在金融海嘯中生存下去。要生存,便需要有雄厚的存款基礎支持,這亦是高盛及大摩尋求轉型至銀行控股公司的原因。
擴存款基礎 財政更穩
信貸危機對金融界的破壞力遠超市場預期,市場資金「亁塘」,投資銀行因不能再像過往般享有低息借貸而相繼倒下,倖存者高盛及大摩要活下去便要轉型。
成為銀行控股公司後,高盛及大摩可透過併購擴大存款基礎,令公司財政更穩健,方便管理資產;兩者亦不用以市價來計算公司的資產值,可像其他銀行般將用來投資的項目當作資產計算,擴大資產值。
儘管轉型可帶來龐大存款,但同時亦要負出代價,接受聯邦政府更嚴格管治。高盛及大摩以往只受美國證監會(SEC)監管,但轉型後將被納入聯儲局的管轄範圍,與其他銀行一樣接受嚴格規管,並須維持公司資金至規定水平。
聯儲局將負責監管高盛及大摩的母公司,美國財政部金融局規管聯邦國際銀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則負責看管兩者的存款業務。
事實上,高盛及大摩目前的槓桿比率分別高達28倍及33倍,遠高於商業銀行的10倍,槓桿比率高,賺錢能力雖然相對亦較高,但同時帶來龐大風險,故高盛及大摩要在震盪中的市場存活,轉型後首要便是降低槓桿比率,減低投資風險,惟這會令兩者盈利破紀錄地大大減少。
日銀UFJ斥655億入股大摩
另外,大摩為強化資金實力,除申請轉型成為可接受存款機構外,亦積極向外「撲水」,昨終獲日本三菱東京UFJ同意,購入其10%至20%股權,變相注資9000億日圓(約655億港元),這亦是日資金融機構歷來最大宗海外併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