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美國救市 中國會鈔 - 盧峯

蘋論:美國救市 中國會鈔 - 盧峯

美國財長保爾森和聯儲局主席伯南克聯手炮製的超級救市方案終於出台,涉及的金額是七千億美元,稍稍比悲觀主義者估計的一萬億美元少,大約佔美國生產總值百分之五至六左右。
規模這樣大的入市干預計劃自然容易引起爭議,自然會有不同的評價。有趣的是,在政治光譜上被視為左派或右派的頭面人物或意見領袖不約而同的對方案提出種種質疑,認為必須大幅改頭換面才能行得通,才能免除後患。
以左派或自由派為例,經濟學者克魯明批評方案很容易令納稅人以高於市價購入形同垃圾的債券或票據,蒙受重大損失,而發行這些票據的投資大行及金融精英則獲取豐厚利潤。他又認為,方案讓財政部可以全權決定購入問題債券的價格及方式將令公眾難以監管整個救市行動,又不能藉此整頓華爾街的不良做法。
右派則可以拿WilliamKristol作代言人。他同樣認為七千億的救市方案不理想,因為整套方案缺乏透明度、問責性,財政部根本毋須向公眾披露購入問題資產的情況、定價、條件。他更公開鼓勵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反對計劃。
這幾天,保爾森及其他高層財金官員正努力游說國會盡速通過七千億救市方案,但在越來越多質疑及批評聲音下,由民主黨控制的國會未必願意寫下一張七千億美元的支票任由保爾森及布殊政府使用;更大的可能是國會可能在方案內添加各種枝節,各種條款,例如讓國會有更大的監察權,例如規限參與金融機構的高層僱員的薪酬等。這些額外的要求肯定會拖慢救市方案的商討及推出時間,投資者對此應有心理準備。
除了美國納稅人、美國各黨派關注七千億救市大計外,其他國家及地區同樣需要關注這項計劃的內容及實施細節,因為它的影響將是全球性的。
首先,用來救市的七千億美元並不是美國政府有大筆財政盈餘,也不是美國政府出售甚麼重要資產得來的,而是透過發行新的國債得來的。簡單來說,美國政府是開動印刷機發行新的美元作為救市資本。這筆龐大的美國債券若果沒有足夠的買家承接將令國債價格下降,利率上升,反而害苦了處於水深火熱的業主及經濟。因此,美國政府官員包括布殊總統已在積極游說各國政府及央行繼續買入美國國債;昨天,布殊總統跟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通電話,為的就是要跟中國這個美國國債最大買家打招呼,希望中國合作支持救市計劃。其他美國國債大戶如日本、沙地阿拉伯及中東產油國相信也收到類似的訊息。
除了各國政府要半推半就協助美國政府救市外,一般市民、投資者也難免受到影響,也難免要付出代價。大規模發行新國債肯定會對美元的滙價有壓力,令各國貨幣價值大幅波動,令商品價格大幅波動,這些都可能令通脹壓力大增。另一方面,大量發債難免推高債券利息,進而推高貸款包括按揭貸款的利息。對小業主、中小企業及一般市民來說,未來一段日子的利息開支肯定增加,債務負擔將變得更沉重。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