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金融海嘯下,客觀形勢可一日變天,而華府亦終於推出終極一救,將動用七千億美元向各大金融機構買斷「有毒」按揭資產,與一周前斷言對雷曼見死不救的態度來個180度的大轉變,相信華府意識到不行此最後一着,已無法穩定全國國民的信心。事實上,政府買斷毒資產的效果,遠比減息及向市場不斷注資來得直接,原因是此舉真正對投資市場信心崩潰的根源開刀,短期內可令環球股市及信心穩定下來。
華府有必要盡地一煲
今次動用民脂救市,情況與90年代時華府成立「清債信託公司」(RTC)一樣,不同的是RTC當年是成間問題公司買下,而今次是只買債。今次此動作被視為將美國民眾的積蓄押上最大的一注。前車可鑑,上次RTC收購行動用了4000億美元,當中有2250億是問題資產,重組問題資產將之變賣後,最終錄得虧損是850億,因此市場對今次之華府的終極救市的「最終結果」存有不同的意見,看淡者認為今次盡地一煲之後也救不了市後,會出現甚麼後果?
一、最簡單的經濟學邏輯是華府今次救市是要大印銀紙,令通脹壓力升溫及美元貶值,之後美國再面對加息壓力,對於仍然頗弱的美國經濟而言,無疑是拖長了整個復蘇期。二、如果仍未能穩定整個金融體系信心,華府已再無板斧,屆時可能出現比現時更惡劣的情況。不過,我認為暫時都要將這些憂慮放下,因為現在逼近眉睫是信心崩潰問題,現在救不了市,往後出現的情況可能更糟。事實上,不論國家或企業涉及危機管理時,決策者只可見步行步,再從過程中慢慢撥亂反正,沒有人可以保證立竿見影,因此,現在我們只可觀望事態發展,但短期而言,今次的出手救市,成效會遠較之前的幾次更大。
環球金融業生態轉變
大家可能將焦點着眼於救市後可為股市帶來多少點數的升幅,不過,我反而着眼於金融海嘯後對整個金融業生態的轉變。以前令人趨之若鶩的衍生工具,亦是投行最賺錢的工具,現在被市場視為萬惡的根源,雖未至於除之而後快,但料未來幾年,環球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會傾向還原基本步做傳統的拆借生意,銀行有幾多錢,就定較高利息借錢出去。
滙控(005)今次金融海嘯中沒有被淹沒,也是因為傳統生意做得出色。另外,國內銀行雖有投資次按產品,同時要面對日後經濟下滑風險所帶來的邊際利潤收縮的風險,這是另一個議題,但整體生意模式也是傳統拆借,也可經得起風浪。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