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日本電影靠食漫畫老本,改編電影一部接一部,繼《Nana》後電影人亦似乎搵到竅門,將挑剔動漫迷成功吸納成為電影觀眾,尤其《死亡筆記》勁收四億幾日圓票房,NTV見勢即刻狂揼4.2億港元,搶到改編漫畫界經典《20世紀少年》,成功在日本賣個全院滿座。原著作者浦沢直樹大讚無懈可擊,話睇完感動到喊﹗
記者:黃家欣
圖片:泛亞影業提供劇照
橫跨40年時空穿梭
《20世紀少年》漫畫故事由1999年開始於漫畫周刊《BigComicSpirit》連載,直至07年推出上、下兩冊結局篇作結,連載長達8年之久,而故事內容亦穿越40年,主要分為三個時段︰六十年代尾,主角健次童年與友人寫下《預言之書》,亦埋下後來「朋友」報仇的伏線;1997年至2000年,健次踏入中年,《預言之書》的內容逐一實現,健次一派組成對抗以「朋友」為首的友民黨;2014年至2018年,健次姪女珈南少年時代,東奔西走躲避執政的「友民黨」,在地下進行對抗活動。三段時空在漫畫中互相穿插,拼湊出一個環環緊扣的故事脈絡。
電影首部曲 血腥除夕的序幕
電影將分三部上映,即將上映的第一部,主要交代七十年代初,健次與一班童年玩伴關於地球保衞戰的幻想,在30年後竟然逐一實現;離奇兇案、神秘邪教、蔓延全球的殺人病毒,這些預言,只不過來自那年暑假一班躲在草地建立秘密基地的小學生。那原本已遺忘掉的幻想劇本,竟由神秘角色「朋友」依計劃執行。長大後的健次放棄當搖滾樂歌手,繼承家業當了便利店店長,他發現神秘的「朋友」正進行那瘋狂計劃後,一邊召集舊時好友,一邊尋找「朋友」的真正身份。健次在搜索回憶過程中,漸漸由性格模糊的「湊仔公」變成保衞地球的正義朋友。這個轉變,其實是「朋友」設下的遊戲圈套,健次卻因此與小時友伴重新會面,認真地跟「朋友」操控的政府鬥爭,展開超過10年的和平保衞戰。
電影的第一部以二十世紀末的血腥除夕夜作結,東京鬧市出現一巨大機械人噴灑出細菌病毒,背後是友民黨企圖以病毒疫苗,控制全世界的陰謀,到底健次與一眾友人能否阻止「朋友」毀滅地球?廿一世紀會否來臨?「朋友」到底又是誰?漫畫中每去到問號出現,就會跳去另一時空,電影版也別旨意在第一部中得到任何答案。
劇本夾原著漫畫
導演堤幸彥拍過《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日劇版及漫畫《自虐之詩》的改編電影,對拿揑改編漫畫劇本自有一套,他坦言接拍《20世紀少年》的感覺,「就像要把聖經拍成電影!」由於漫畫故事結構精密,為免牽一髮動全身,電影故事只作小量調整。又由於浦沢直樹的漫畫分鏡本身就已很「電影」,所以導演決定畫面也跟足原著,不但以漫畫作電影storyboard,甚至每場的劇本都附帶相關場口的漫畫對照,忠於原著意識強烈,也因此,更令人期待結局時,如何將血腥除夕夜現身巨型細菌機械人「實體化」,民居被機械人破壞的震撼場面,全部呈現眼前。為了營造震撼的視覺效果,導演拍攝健次便利店失火一幕,便用上四部攝影機同時拍攝,捕捉不同角度,每幕皆可見導演的心思。
留心聽T.Rex
在時空交錯的旅程當中,音樂亦是貫穿漫畫和電影的重要元素。《20世紀少年》其實來自六十年代組成的英倫樂隊T.Rex代表作《20thCenturyBoy》,原來浦沢直樹在創作故事期間,剛巧聽着此曲。健次童年亦因為聽到這首歌而立志要做搖滾巨星;甚至在健次捨命撞向細菌機械人的關鍵時刻,車上播着的也是這首歌。導演本身也是樂迷,又擅長拍音樂MV,在電影中將音樂元素玩得淋漓盡致,散發妙絕的節奏感,觀眾留意畫面同時,千萬要豎起耳朵留心聽﹗
手塚治虫第二
浦沢直樹1983年開始連載短篇作《Beta!》正式成為漫畫家,在此之前已獲小學館新人漫畫大賞,其後獲獎無數。《20世紀少年》更曾獲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最優秀長篇作品獎,所以電影的影響力足以蔓延到巴黎。中大日本研究系助教劉正認為「浦沢絕對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一線作家,作品的數量、質素也有一定保證。」初出道的浦沢也畫過青春勵志漫畫,如《Happy!》(網球小魔女)等,後來才改變風格。雖然《20世紀少年》是浦沢最為人熟悉的作品,但劉正認為《Monster》代表性更高,比起《死亡筆記》這一類漫畫,更深入地探討社會、人性問題,「《Monster》故事內涵深厚,角色內心戲較多,着墨描寫人性真實一面,針對較成熟的讀者;而《死亡筆記》以少年讀者為主,故事較富娛樂性,角色設定多靚仔,兩者層次不同。」浦沢的漫畫題材全面,編劇和畫面表現能力極佳,被譽為手塚治虫第二,而他目前連載的漫畫《Pluto》就是改篇手塚治虫的《小飛俠阿童木》。
小克︰「浦沢漫畫最出名是分鏡很有電影感,若電影跟足原著來拍,應該好睇!」
兩日勁收四千萬票房
電影製作勁揼本,宣傳攻勢亦很強勁,八月初在六本木山的記者會,就花約285萬港元製作一個9米高的巨型機械人。去到巴黎更巴閉,包了整座羅浮宮開記招,並成為首齣在法國作全球首映的日本電影,四百多名漫畫迷更專誠穿上「朋友」tee撐場。花得咁豪,幸好電影在日本開畫兩日已大收4,496萬港元,打低動畫大師宮崎駿威尼斯參展作品《崖上之波兒》,奪得開畫票房冠軍,絕對歸本有望。
香港疑似「少年」
《20世紀少年》故事橋段設計甚絕,令本地創作人有意無意從中吸收不少意念。疑似個案一有王貽興、少爺占合著的《八王子》小說,故事講8個七十年代末出生的中學同學的成長故事,藉8人於05年重遇的經歷,集體回憶香港多年來的轉變,故事大橋真係無獨有偶。另外,又有被網友直指初段抄《Pluto》、中段抄《20世紀少年》的廣播劇《黃金少年》,故事中段是角色被追殺,當中穿插巨型機械人、保衞地球、主角回歸、末日預告都與《20世紀少年》如出一轍,足見漫畫對本地「創作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