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中國人為什麼非要堅持,稱呼這個城作「佛羅倫斯」,甚或「佛羅倫薩」。Firenze是意大利地名,意大利人都這麼稱呼。意大利文發音,不是最接近徐志摩所譯的「翡冷翠」嗎?如此有詩意,如此妥貼的音義兼顧,讓人發思古之幽情,想到米開朗基羅的大衞像,想到古廊橋的夜色,偏不用,非要用個拖遝累贅的英文譯音,到底是何居心?英文Florence音譯成「佛羅倫斯」,猶有可說,譯成「佛羅倫薩」,非驢非馬,真令人感到現代中國的「人心難測」。
住在翡冷翠的城郊,搭公車進城要半個小時,因此天黑就得往回趕,無緣體會翡冷翠的夜色,只看到陽光普照翡冷翠。這個城市缺乏的是綠地,缺少的是林木,看不到枝葉扶疏的自然,看不到綠樹婆娑的姿態,所以,千萬不要跟翡翠的色彩聯想到一起。一眼望去,是花崗岩的建築,紅、橙、黃是主色,夾雜着白綠相間的條條塊塊,是精心鑲嵌的大理石牆壁,也就是美術史家羨稱的文藝復興風格了。
滿街都是人,一半以上都是觀光客,拿着照相機,橫比劃,豎比劃,剪裁着「到此一游」的景色。街頭巷尾都是禮品店,賣着明信片、鑰匙鏈、圓珠筆、圓筒大杯、紀念畫冊,全都標上了「翡冷翠」,好讓遊客帶回家去「驕其親友」。好幾條街從頭到尾,都是搭起帳篷的路邊攤,以皮貨為主,皮夾、小皮包、大皮包、公事包、書包、背包,凡是你能想到的包包,這裏都找得到。還有皮鞋、皮靴、皮帶、皮帽、皮衣、皮褲、皮夾克、皮大衣、皮箱、皮椅墊,只要是帶「皮」字的,應有盡有。攤販的英文都說得好,不是普通的洋涇浜,跟你議價的時候還會說,連但丁都會讚美這塊皮料的柔軟細潤如少女的肌膚。你也只好服了,讓他多賺幾十塊歐元。
觀光客到翡冷翠,看看主教堂,看看鐘樓,看看洗禮堂,看看古廊橋,看看懸崖深壑一般的街巷,買買皮貨,一天也就夠了。可是翡冷翠的美,主要不在外觀,而在深藏於厚厚岩壁後面的藝術品與室內設計。不但廣場上的大衞像是複製品,連一層層圍繞着鐘樓的大理石雕刻,也全是複製品。真跡全在室內的展覽廳裏,打着明亮卻柔和的燈光,靜靜地等着你從心底發出由衷的讚嘆。於是,在主教堂博物館看到了米開朗基羅的《聖母哀子》(Pieta),在烏菲齊美術館看到了波提切利的《春之聲》與《維納斯誕生》。從這個博物館到那個展覽館,浸潤在文藝復興的藝術輝煌中,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四天過去了,才看了不到一半呢。
離開翡冷翠的時候,滿帶着米開朗基羅的祝福,帶着波提切利的祝福,帶着拉斐爾的祝福,帶着達芬奇的祝福,我在想,什麼時候再來,也看看翡冷翠的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