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截至今年8月底止,中國已批出65隻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產品,累計金額達110億美元;據了解,內地基金管理公司及證券行,一方面自年初開始向中證監進行游說,希望監管機構能讓他們也分羮QFII業務,另方面,內地基金管理公司亦紛紛申請來港開設分公司或子公司,以圖早日熟習境外監管及遊戲規則,累積經驗,以便日後能吸納海外資金回國內進行投資。
湧港設點 熟習規則
中證監5月曾發佈中國基金業發展藍圖,表示將促進中國基金業國際化,同月允許基金公司來港開設子公司、分公司及辦事處等分支機構。此後,在內地最早成立且管理資產規模最大的5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南方、嘉實及易方達3家已獲准來港開設合資公司或全資子公司。
他們來港後,初步主要先從事一般的私人資產管理及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管理業務,但最終目標仍然是雙向發展,即從事QDII及QFII業務。
東英金融集團今年7月與南方基金管理成立合資的南方東英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便是走上述路線。東英金融董事陳立德稱,除南方外,東英亦與國泰君安成立類似的資產管理合資公司,年內還會與另外兩家內地同業成立合資公司。
他指出,東英曾作市場調查,發覺許多外國及本地投資者,有意嘗試選擇投資由內地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QFII,因他們較認同中國基金經理對中國A股的投資,始終會較外國基金經理熟悉,正所謂「中國大廚煮中國菜」,味道也會正宗點。
資產經驗均未達標
不過,目前最早成立的中國基金管理公司,經營業務年期最多才10年,註冊資本多介乎1億至2.2億元人民幣,管理資產逾100億美元者不多於6間,而證券公司營業年期最多亦只有20年。根據外管局現行QFII管理辦法,上述兩類外資公司必須有30年相關經驗,實收資本不少於10億美元,最近財政年度管理證券資產不少於100億美元;若外管局及中證監不修訂降低QFII門檻,未來10至20年,中國基金管理及證券行都無可能與外資同場競技,非但不公平,亦阻礙本土基金業進一步發展,面對業界的不斷游說,中證監已表示會予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