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應屆立法會選舉的票站調查回應率大跌,影響調查結果的精確度,公眾未能盡快得知那些候選人當選,也衝擊着調查的學術價值。票站調查老字號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歸咎不專業的調查機構,破壞民調公信力,倡議以專業公會或認證方法,規範民調活動。 記者:蔡元貴
剛結束的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回應率下降,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指出,低回應並非純粹因為泛民呼籲選民杯葛票站調查。其實,回歸以後,回應率都一直下降,由1998年的69.9%下降至2004年的66.7%,今次只是更加明顯(圖表)。造成這種局面,是因為不專業的票站調查機構,在票站外搶客及蒙騙選民。
選舉指引多灰色地帶
鍾庭耀說,有些調查機構在選舉當日,空群出動大包圍做訪問,他們沒有隨機抽樣概念。訪員多起來的時候,甚至可以多過選民,滋擾選民。更甚的是,有人冒充政府人員套取選民意向。
部份票站調查機構與候選人有聯繫,「呢啲候選人可以即時攞到調查結果,以便配票,佢哋唔使上報開支,另一啲候選人感到唔公平。」鍾庭耀曾去信質詢選舉管理委員會,候選人使用票站調查的即時結果,是否違規?選管會無回覆。他批評選舉指引太多灰色地帶,例如候選人做票站調查,開支應否計入競選經費,至今仍很含糊。
鍾庭耀提出,未來應制訂票站調查機構的專業守則,業界自願接受獨立組織監察,違規者受罰,以提高選民對調查機構的認受性;又或者以認證形式,經過獨立審批後可獲證書,以顯信譽。
否認票站調查為賺錢
除了票站調查,香港近年的所謂民調已多得接近氾濫,「市面上太多調查,市民聽到結果,求其笑吓就算,咁樣好大問題。」鍾庭耀擔心,太多民調導致民調在社會的價值下降,這樣會令公眾不再認真對待民調。他計劃未來多花時於中學及大學的公民教育,向下一代灌輸民調的科學精神及意義。
曾有大學學者認為,票站調查只為賺錢的商業活動,沒有學術價值。鍾庭耀這樣回應:「你喺外國問呢個問題好低B,大家明白票站調查係多贏活動。」他說,港大即使不做票站調查,對機構的財政狀況也不會帶來衝擊,事關票站調查很花錢,賺不到很多。但沒有票站調查,就會失去很多學術分析的資料,有很多東西,並非電話訪問可以取代。
你想知 想講 想問?
你認同鍾庭耀的建議嗎?
請即上《蘋果》網頁 http://appledaily.atnext.com留言喇!
或電郵至:mailto:[email protected]
傳真:37112411 手機短訊:638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