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說,中國崛起成為世界工廠讓全世界消費者得益,因為中國的生產成本低廉,令各種工業品、消費品的價格不升反跌。但從今次毒奶危機看來,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其實是在為禍世界,是在毒害全球的消費者。消費者因為購入、使用中國有毒產品而要付出的額外醫療開支,而面對的損失肯定比得益大得多。
說中國有毒產品為禍世界絕對沒有誇張。以有毒奶粉為例,由於全中國的奶製品企業包括被評為優質企業的蒙牛、伊利等都同樣摻進有毒的三聚氰胺。任何曾與它們合作或以它們的產品作原料的企業都成為有毒物質的下一個「帶毒者」,讓可以引致腎石的有毒材料加進更多加工食品中,讓全球不同地區的無辜市民變成受害者,讓全球消費者面對難以估計的風險。
試想想澳門特區政府向學童派發牛奶時,它怎會想到這個德政會變成戕害學童的弊政呢?試想想日本的食品製造商向中國訂購優質奶製品時,它們怎會想到會把毒材料帶進日本,傷害自己的商譽,毒害自己的顧客呢?台灣的罐裝咖啡製造商怎會想到內地名牌供應商原來是有毒物品供應商,把有毒物質悄悄的帶進台灣、香港以及其他地方,傷害自己的品牌及顧客呢?
很不幸,正由於中國已成了世界工廠,正由於中國已成了世界的食品加工廠,被有毒奶粉波及的食物製品將會越來越多,被揭發有問題的產品包括信譽一直良好的國際品牌產品將會越來越多。任何地區的食物製品都變得有風險或不安全,地球任何角落的消費者都難以安心,任何國家的食物監管機構都頭大如斗,窮於應付。這不是在為禍世界、為禍全人類又是甚麼呢?
更不幸的是,中國政府包括質檢當局根本看不到問題的嚴重性,根本不願深入調查整個奶製品行業的監督。它們只想抓住幾個代罪羔羊,幾個所謂放有毒物質的奶農就草草結案;然後盡快恢復生產,盡快讓有關企業賺取利潤。但任何人都看得到,有毒奶粉問題並不是少數人、少數奶農的無良行徑,而是整個行業的普遍做法。事實上從生產到採集到加工,不管是地方企業或龍頭企業都沒有做好應有的本份,都沒有把品質、消費者的健康、質檢要求放在重要位置,只想以各種多快好省但旁門左道的方法繞過對品質的要求,繞過衞生要求,讓奶製品看好及便宜又符合品質要求,讓企業盡快打開市場及賺取巨額利潤。
若果中國政府及質檢總局不能針對這種劣質企業文化作改善,不能促使企業的管理層、員工、供應商老老實實改善產品質素,嚴格按質檢規定、安全規定而不是事事走捷徑、行歪路,那即使拘捕更多奶農,再整頓奶製品企業也不可能防止再出現毒奶粉事件,也不可能令中國擺脫「世界有毒食品工廠」的污名。
對世界各地包括香港的衞生當局消費者來說,中國有毒奶粉事件就像新出現的傳染病、就像沙士一樣可怕。在長期隱瞞的情況下,誰也無法確定它的傳播途徑,也難以迅速找到它的源頭,更難以有效遏止它的壞影響。目前能做的是敦促入口商、國際品牌奶粉製造商核查及交代本身產品有否用上中國製的奶粉作原材料。這一方面可以協助消費者分辨產品的好壞,另一方面則可以加快回收有問題產品。此外,政府該為有需要、有疑慮的學生作檢測,以了解對個別學童的傷害,及早作出治療。至於政府研究緊急立法禁制含三聚氰胺奶製品進口只能是賊過興兵的做法,對解決危機的幫助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