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希望成立信託機構接收金融機構不良資產並非新鮮事物,單是上世紀已有兩次前科。以史為鑑,儘管上兩次出招都成功穩住金融市場,但卻會增加白宮的財政壓力,以及帶來道德風險等後遺症。
在1932年,由於美國經濟處於大蕭條時期,百廢待興,金融市場嚴重缺乏資金,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便成立了「復興金融公司」(ReconstructionFinanceCorporation,RFC),向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批出20億美元,並向銀行及其他行業貸款,藉此放寬市場銀根,冀將金融機構從拖欠資金中拯救出來。這項措施被羅斯福總統在新政中大舉採用,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作為維護經濟的工具。不過,由於RFC後期被批評放出部份貸款時是出於政治考慮,一度遭政客抨擊。
引發道德風險爭論
至於在1980年末至90年初期間的存貸危機,源於70年代尾及80年代初既高且波動的利率走勢,加上經濟惡化及存貸業放寬管制,令金融業經營環境惡化,導致多達747家存貸機構倒閉,成為30年代以來最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潮。為免情況惡化危及維持金融穩定,聯邦政府遂於1989年成立「資產清理信託公司」(ResolutionTrustCorp,RTC)收拾殘局,接收存貸公司的不良貸款。
雖然措施成功化解這場金融危機,但埋單計數,這次拯救行動估計花掉1601億美元,當中1246億美元屬於公帑,加上美國經濟於90年代初處低迷時期,這次拯救行動對白宮財政構成很大壓力,成為90年代初財赤暴漲的主要原兇,亦引起經濟學界和金融界批評政府充當救火隊引發的道德風險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