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小小姐》在香港得到的譯名,只好算美麗的權宜,原名《Happy-Go-Lucky》落重本的不是第一個字,而是第三個字,接近我們說的「儍人有儍福」。法國人雖然好吃懶做的佔人口比例大多數,類似的樂天思維倒好像欠匱,片商為免觀眾在兩個認識的英文單字之間迷失方向,所以大刀闊斧化繁為簡,改作有勸世色彩的《BeHappy》。其似是而非遙遙與我們的「好運不要來」一擔擔,但更清素寡淡,連勾引目標顧客的媚眼也慳番──該地的影壇風氣在我們看來匪夷所思,譬如今季土產大熱之一《Labellepersonne》,正式開畫前一個星期先在有份投資的電視台播映足本,誰都不擔心執二攤的戲院拍烏蠅,也沒有聽到有人嘲笑買票的觀眾戇居。
自從成立了月票制度,在巴黎看電影真是最合化算的平民娛樂。就以我手頭的UGC院線入場證來說吧,月費十九歐元八毫,折合港幣二百零,任何時候都可以出入它旗下任何一間戲院(新近還加入MK2院線和多家專映所謂藝術片的獨立影院),以我們這些戲精的胃口,一個月看十部八部閒閒地,為起嚟每部二十零蚊,簡直抵到爛。這十多年偶爾接受香港的雜誌或電台訪問,幾乎次次都被問及「沒有正職的你在法國如何生活」,輕者旁敲側擊重者嚴刑敲打,大有希望趁我一個不留神,套到「俾人包養囉」的志願──係就好!秘密其實在這裏:基本支出低,個人的要求也低,毋須大嗱嗱月入六位數字,也可以成為快樂小先生或者快樂大小姐。不過這種月票起碼要買足一年,每個月從銀行戶口扣數,所以只益當地居民和長期遊客,滾水淥腳的過境者佔不到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