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0年代起,中國地產業展現飛躍式增長,至於緊隨其後的代理業,亦出現無限生機。不過自去年第三季起,國內宏調措施,對地產界及其相關行業的打擊,變本加厲。隨後幾個月,多間著名國內代理行即時出現減編,更有甚者即時倒閉,自此國內地產界變天,情況至今完全未有改善迹象。
中央自去年起重手打擊樓巿,國內地產業立即進入深層調整,其中不少附屬國內企業的地產部,相繼結業。
至於以地產業為主的發展商,只有透過減價促銷等途徑,才可維持較高峯低30%至40%的銷售量。至於國內代理業,基本上自去年第三季起,90%以上已處於蝕本狀態,情況一直維持至今。其中港資代理行便出現分行越多,虧損越大的慘況。
避免重蹈美國覆轍
去年初至年中,國內港資代理個個都穿金戴銀,買靚車住豪宅,但自第三季調整至今,某些管理層可能已大半年未有任何分紅,即這段日子,只靠底薪捱至今日。傳統智慧會這樣說:「寒冬已臨,春天還會遠嗎?」不過今日行業反常,政策當道,故這個寒冬維持時間可能會超長,直至進入冰河期。
中央這次出手原因,可能有感於地產過度繁榮,容易產生泡沫,結果可能會像美國一樣,出現金融危機,經濟受重創,因此主動出手刺破這個泡沫。
基於國策已改,故這次調整會被人為拉長,最後只有少數強者可以倖存。
這次行業調整,大地產商反而有機會生存,至於大地產代理則有機首先出局,何解?事關大發展商不等於人手特多,大的意思是資產值大,流動資金高。
至於大地產代理,就定必是人手及分行多,加上去年中前大肆擴張,導致固定開支大,因此生存能力反而較低。
最近的數據顯示,國內大發展商營業額雖有下跌,但仍能保持一定業績,原因是他們財雄勢大,能以低訂價策略掠奪巿場僅餘的購買力。至於大地產代理,早於去年底已出現倒閉個案,尚在掙扎求存的,規模已大幅縮減。很明顯,港資代理業於國內的黃金發展期已過,往後的日子,規模大已不能再帶來競爭優勢。
高技術方享高收益
曾幾何時,珠江三角洲曾為不少中小企帶來發達機會,但今日國策一改,以萬計的中小企業面臨結業,國內代理業過往能以低技術帶來高收益,基本上是某些偶然因素使然,但這情況很難會長久維持。
畢竟高技術的產業,才應該享有高收益,筆者相信,國內代理容易賺錢的日子,可能已經一去不再復返。
劉祥發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