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br>真正價值重新定位

拆局
真正價值重新定位

投資銀行的興起,是高度運用財技下無本生利的產物,投行靠尖端科技及運算系統,藉槓桿比率滾大財富的「先進」發展,已遠超傳統商業銀行步伐,但成也財技,敗也財技,結構繁複而盤根錯節的信貸衍生工具,一旦遇到市場流通性失衡,被拆倉出售時,市值即時可變得面目全非,與當初估值完全脫軌,其破壞威力足令投行沒頂。
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令市場重新思考何謂真正「價值」。滙豐銀行執行董事王冬勝相信,衡量金融資產的核心價值,會回歸至傳統商業銀行的計算基礎,即資產是否具備流通性,那些產品能夠「賺錢」,回報與風險考慮等問題。
信貸風潮將帶動美國監管機構大幅改組,目前將衍生產品市值升降反映至損益賬的會計準則,他說不排除隨着監管改組而要作出相應修訂。
不過,有投資界人士認為,信貸市場泡沫爆破,雖令外界重新質疑資產價值,但傳統商業銀行的穩健回報,已不能滿足市場習慣幾何式回報的期望,市場記憶畢竟是短暫的,「客死客還在」,信貸結構工具經過浴火重生後,或會變相以另一種投資產品形式重現市場。

商銀投行混業經營 勢成主流

無論如何,隨着美國百年老店,如美林及雷曼等招牌亦相繼拆掉,市場分析指,銀行業會進入整固期,融合投行的商業銀行混業模式,會成為新的主流走勢;投行市場發迹地美國,純粹從事投行業務的大行,可能只會剩下高盛及大摩,監管機構對投行的風險監控以至交易透明度等要求,標準亦會向商業銀行逐步看齊。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