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的卡樂仔穿着一雙令小朋友羨慕的靚球鞋,但有一件事常常讓他不開心,就是他媽媽去了美國洛杉磯打黑工,一別已四年。唯一能令卡樂仔開心一點的是,每星期天早上媽媽從公共電話亭打來的電話。媽媽總問他想要什麼,他說:「你。」
這樣的事情,相信在香港的許多菲傭身上都有發生。他們跑來香港打工,絕大部分的工資都匯回菲國給自己的父母、孩子、兄弟姊妹。對親人的思念,對親人的奉獻,是一樣的。
同樣的事,就二、三十年前大陸來的單身移民身上也發生着。不過那時來的多是男人,老婆子女就留在鄉下。
到外地打工,在世界上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如果是黑工,更會遭歧視與苛待。《同一月光下》的露珊,突被解僱,連欠薪都追不到,僱主說,你是非法移民,你能做什麼?
「同一月光下」,除了描述兩母子「千里共嬋娟」的心情之外,另一個含意是指你在世界任何角落,看到的都是同一個月亮,導演Patricia說,「美國社會正在爭辯(非法移民)入境的問題,請記住我們是活在同一月亮下。」這也就是說,同一月亮下,應有同一樣的人權。
照顧卡樂仔的外婆突然死了,於是卡樂仔不顧一切設法偷渡去洛杉磯找媽媽。電影一頭講卡樂仔歷盡艱辛驚險,碰上好人壞人,雖前路難測卻勇往直前;另一頭則寫露珊在洛杉磯打黑工的種種遭遇,與她對兒子的掛念。兩頭都描述得極為感人。最後電影以行人道的紅燈與綠燈作終結,也匠心獨運。
去年在美國為獨立製片而設的SundanceFilmFestival上,《同一月光下》贏得全場起立鼓掌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