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節目收視率高企,電視台要我做多幾集,但沒有想通要拍些什麼之前,我猶豫僅半天。
為了公事到上海一趟,當地美食家沈宏非、文學教授陳子善和作家毛尖及其他二位友人陪客,共聚一堂。
餐廳是一間老公寓改的,我一坐下來就說:「真像張愛玲住過的那間。」
一提起張愛玲,陳子善即刻興奮起來,他是個張愛玲專家,對她的作品究研最深:「是,是。的確像是張愛玲書上形容的。」
忽然有個主意,我向他說:「不如你把張愛玲吃過的東西選出來,我們在這裏重現一個張愛玲宴。」
大家都鼓掌稱好,但是當成一集,素材有點單薄,又想起倪匡兄,他不回老家,我就把他想吃的東西拍攝下來,讓他流口水。
「毛尖也是寧波人,請她安排一下。」沈宏非建議。
毛尖說:「等蔡先生回去問問他,看他想吃些什麼再說。」
返港後,掛了個電話,倪匡兄說會把想吃的東西寫下來。翌日收到他的信,裝進一個大信封,有紅色框子,像武俠小說中的挑戰書:
內容有一、剝皮大烤。二、小芋奶燠雞。三、蠣黃豆腐羮。四、大小黃魚。五、海瓜子、六、烏賊混子、七、石撞。八、新鮮豆瓣酥。九、筍亁豆。十、黑洋酥豬油湯圓。十一、亁煎帶魚。十二、蛤蜊燉蛋。十三、黃牛肉。十四、水磨年糕。十五、團子。十六、麵拖蟹。十七、烤子魚。十八、米點魚頭羮。十九、鯊魚羮。二十、龍頭烤。二十一、鰻鯗。二十二、糟青魚。二十三、蚶子。
蚶子其實在香港也找得到,多數由潮州來的或者泰國進口。江浙人口味有點古怪,也許不是寧波產的,倪匡兄不肯吃。
信是打字的,他老人家已經學會用九方輸入法,我還以為是手寫,手寫的話,我可以裱起來,放在「一樂也」賣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