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九月,長期資本管理集團(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爆煲,美國財政部及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成功拉攏多家投資銀行出手援救,讓LTCM可以有秩序的平倉,可以逐步自然死亡,避免引發金融動盪。結果,LTCM爆煲成了九八年金融風暴的終結篇,不費一分一毫公帑令市場轉危為安的前財長魯賓、副財長薩默斯及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則被封為救市三雄,還登上了TimeMagazine的封面。
十年後的九月,輪到當年有份營救LTCM的雷曼兄弟出事,美國財政部及聯儲局再次出手拉攏各大金融機構合作營救。然而經過數天的密談及討價還價後,有意出手拯救雷曼的「白武士」全部打退堂鼓,令雷曼要申請破產保護,從此成為歷史;而金融市場則陷於風雨飄搖中,誰也不知道何時可以復歸平靜。
問題是,挽救雷曼兄弟的努力為甚麼功敗垂成呢?這要從兩個方面看,其一是金融市場的大氣候,其二是美國財金官員的態度。
九八年的金融風暴對亞洲及新興市場的影響雖然巨大,但美國本土的金融市場未被波及,美國的大型投資銀行及金融機構受損也不嚴重,只有LTCM之類較進取的投資基金出事。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大投資銀行自然有餘力、餘錢協助政府維持金融秩序,避免市場波動。LTCM便可以有秩序的逐步出售資產,避免崩盤。
可是,今次金融風暴的中心是在美國。各大金融機構、投資銀行為次按已作出超過五千億美元的撥備,其他資產及證券也因為價格大跌而損失慘重,他們本身的流動資金已消耗的七七八八,再沒有多少額外的資源可以協助挽救受困的同行,維持金融秩序。結果當美國政府不肯為風險包底時,不管是有心做「白武士」或「執平貨」的金融機構便紛紛撒手不管,任由雷曼兄弟殞落。
那美國政府為甚麼不肯像挽救貝爾斯登般為交易提供擔保,又或像拯救房利美、房貸美那樣直接把雷曼買起呢?從官員的主觀角度出發,他們大概認為再直接出手拯救個別企業將會向市場發出錯誤的訊息,製造更大的麻煩。要知道政府每一次出資直接救市或挽救個別企業都是高風險的動作,很容易產生反效果,包括令投資者的信心更脆弱,令市場擔心隱藏的危機更大。
在目前風高浪急的情況下,若果美國財政部貿然直接出手挽救雷曼,很容易令市場感到政府失了方寸,感到政府陷入恐慌(panic),結果可能反過來加速投資者沽貨套現,加劇市場動盪。現在政府選擇讓市場發揮作用,讓雷曼自然死亡,至少讓投資者感到官員沒有失方寸,官員沒有藥石亂投。對穩住市場情緒可能更有幫助。
此外,美國財政部及聯儲局為了應付次按危機及拯救兩房已動用大筆公帑,聯儲局手上已持有不少價值成疑的債券。它們剩下的彈藥已相當有限。要是再動用巨額資金拯救雷曼,它們的資源只會進一步減少,市場更會開始懷疑它們應付金融危機的能力。為了穩住市場對政府作為「最後救星」的信心,財政部及聯儲局實在不能不審慎從事。
從政治上來看,不少有意「拯救」雷曼的財團其實志在執平貨。假若政府為雷曼的交易包底,等於用公帑資助財團買平貨及賺取巨利,等於向某些財團輸送利益。對布殊政府及財長保爾森來說,他們當然不想在大選年戴上「官商勾結」的帽子。
著名經濟學者克魯明(PaulKrugman)昨天在紐約時報專欄以玩「俄羅斯輪盤」來形容保爾森不肯救雷曼的決定,認為他是在等「上天打救」,是在碰運氣。克魯明這樣的說法未免太刻薄,在現時暗湧不斷、人心虛怯的情況下,胡亂出手其實比積極不干預危險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