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殘奧基本上是一場紙上運動會,靠電視新聞的一點點精彩片斷,再加上報紙的文字描述去「觀看」賽事。和京奧鋪天蓋地的車輪戰式直播相比,這個以肢體健全的人為主導的世界,表現出了對傷健人士無法掩飾的漠然。
八歲時仍需由媽媽背着才能去學校的蘇樺偉,手腳動作不協調,至今仍無法替自己修剪指甲……想像一下,憑着怎樣的信念和毅力,才能在田徑場上飛翔起來!速度雖比不上保特,但後者帶給人們美妙的視覺享受,前者在人生路上奮勇向前的步姿,帶給人們的震撼卻直達心靈!
香港其實從來就不缺乏各行各業的人才,缺乏的是發掘人才的機制和培養人才的耐心。政府沒有遠視的目光,着眼於眼前利益,由資優課程的匱乏到對傷健運動員的漠視,全部是急功近利的表現。
最關注殘奧的名人不是霍家老爺,而是以個人名義為傷健運動員打氣的華仔。雅典奧運會之後,為了生計,蘇樺偉一度打算退出體壇,是劉德華邀請他去歌迷會工作,才能讓他兼顧家庭和體育事業。為偉仔感動的同時,卻也為港府汗顏,一方面以莫測高深的標準招徠所謂優才,一戲之星和石油鑽探專家之間取前者棄後者;另一方面,對以殘障的身體努力為香港爭取榮譽的本土運動優才卻視而不見。
與其賤派特區護照和身份證,不如把遮蔽視線的樹葉撥開,好好培育及珍惜我們的本土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