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革命史 - 陶傑

服裝革命史 - 陶傑

社會貧富懸殊,制度不合理,就會湧現激進勢力。
即使有一個所謂議會,激進勢力打進來,首先能辨認的不是他們的什麼政綱和口號,一眼最先看出來,是不一樣的服飾。
例如,前殖民地時代的立法局,議員都穿西裝衣裙,英國人主持大局,對服飾和髮型限制嚴格,紳士淑女,必須穿深色西裝衣裙。
從什麼時候,開始可以穿一件襯衫,然後是T恤,繼而是不修剪的「長毛」?英治時代,絕不容許這等打扮,因為在西洋的服裝史上,有一門專科,專以服裝髮飾的變遷,研究革命激進氣氛之形成。
例如十七世紀中葉,英國平民革命領袖克倫威爾,領導清教徒,推翻英皇查理一世。一場風暴即將到來,眼尖的歷史學家就有這樣的觀察:
「查理一世舉止優雅,他蓄着尖小波浪紋的鬍子,鬍尖向上翹。他戴着寬扁的圓帽子。但另一方面,革命黨人都不留鬍子,面龐刮得精亮,帽子高而尖頂,結白領帶,外衣的顏色深沉肅穆。只從他們的衣着之分,就可以預見,一場內戰,勢所難免。」
英國人治歷史,擅長看小處細節,這是三十年代一個叫塞拉的歷史學者的洞見。他認為克倫威爾的清教徒,穿的外衣顏色偏黑,表達嚴肅的戒律,以示與國王查理一世放蕩奢淫的生活不同。
克倫威爾一場內戰,不但剝奪了皇權,還把查理一世處斬,不但要創立共和,還要禁止聖誕節和賽馬。他們抗拒一切娛樂,服裝史專家從他們的衣着,辨識政治的心理,一場大時代的變革,在口號喧嘩之前,服裝已經開始。
因此法國大革命最激進時期,也出現了「無長褲漢子黨」,以鬆破的吊腳褲子為標記,與穿臘腸型長褲的小資產知識份子不一樣。因為他們的裝束更加「革命」,清洗保皇的知識份子,才有更為雄辯的理由。中國的孫中山,以日本小學的校服定為國服,取代清裝的袍袖,後來的毛澤東,以延安的毛裝取代中山裝,全國蟻民跟着穿,變成一群藍螞蟻。
英國撤出香港,悄悄放鬆了立法局的服裝範式。肥彭掌權一日,人人都要西裝領帶,快要走了,放一兩個穿白襯衣的街工代表進來。這是讀過歷史的一小撮聰明人為一個不讀書的社會暗中推一把的聰明之舉,香港的議會,就有哲古華拉的T恤和長毛了。想把時鐘撥回去,懷念殖民地時代的「和諧」?不必做夢,套一句濫調:時代的巨輪,是向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