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披露了甘肅省十四名嬰兒疑似因食用「三鹿奶粉」患上腎結石的消息之後,各地陸續發現多個相似病例。據報道,到目前為止,已有十四省發現相似病例,患者達四百多人,患兒多數不滿一歲。
逾四百無辜嬰患腎結石
九月十一日晚,該事件有了初步結果:衞生部發佈消息稱,經相關部門調查,高度懷疑三鹿嬰幼兒配方奶粉受到名為三聚氰胺的化工原料污染;與此同時,河北省的三鹿集團也發佈產品召回聲明。
九月十三日,衞生部召開記者會,衞生部黨組書記高強表示,三鹿毒奶粉在全國至今造成至少四百三十二名嬰兒患腎結石。中央已成立了「應急處置領導小組」,並啓動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級響應,將對全國一百七十五家嬰幼兒奶粉生產商,展開質量檢查;勒令三鹿停產整頓。
這是繼二○○四年安徽阜陽出現百餘名兒童,因食用劣質奶粉而變成「大頭娃娃」,並造成多位兒童喪命的事件後,又一起「毒奶粉」事件。而這次事件發生後,最令人不解的是產品製造方前後兩次迥然不同的表態。先是在九月十日下午,三鹿集團傳媒部的工作人員楊愛向記者介紹,「三鹿是奶粉行業品牌產品,有很多年的歷史。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患病嬰兒是因為吃了三鹿奶粉而致病。如果真的有這樣的問題,相信質檢部門會查個水落石出」。此後,楊愛又致電記者稱,「已經委託了甘肅當地權威質檢部門對三鹿奶粉進行了檢驗,結果顯示質量是合格的」。然而僅僅一天之後,三鹿集團就發佈產品召回聲明,稱經公司自檢發現二○○八年八月六日前出廠的部份批次三鹿嬰幼兒奶粉受到三聚氰胺(衞生部專家指出其可導致人體泌尿系統產生結石)的污染,市場上大約有七百噸。可以看出,前後僅僅一天時間,從「質量是合格的」到「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廠方這種極端不負責任的態度,實在就是拿患兒的生命開玩笑了。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事發當初,「經醫生詢問,發現患者都曾長期食用『某品牌』奶粉」,而甘肅省衞生行政管理部門卻並未採取果斷措施,包括立即向社會公佈該種奶粉的品牌名稱,而只是表示「聯合多個部門對此事進行調查,但沒有掌握具體詳實的證據」。這同樣是拿患兒的生命開玩笑──要知道,事情每拖延一秒鐘都會有更多兒童的生命受到威脅!
事實上,這幾年以來,從毒奶粉到瘦肉精,從蘇丹紅的濫用到牙膏中二甘醇的超標,直到出口日本的毒水餃事件,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就一直逃不脫這樣一種惡性循環:出事──緊急處理──展開大檢查──恢復過往的平靜──等待下一次事發。如果形象些說,政府的行政監管部門充其量只是一支「消防隊」,出了事就去緊急處理一下,不出事似乎就萬事大吉!我們不能武斷地說中國的食品安全存在「監管真空」,但監管不力恐怕是個事實吧。
其他食品有否安全隱患
人們很難想像這次三鹿奶粉事件只是一個孤立事件,其他食品有沒有安全隱患的存在呢?高強說,「三鹿在確認奶粉的質量出現問題以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向政府報告,應該承擔很大的責任。」但此前它的「國家免檢產品」稱號是如何拿到的?授予其「國家免檢產品」稱號的國家相關部門是否該負上相關責任呢?我們的食品安全監管難道要以「人體試驗」為代價嗎?
北方可可
大陸《博客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