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抑或「肅劇」

「悲劇」抑或「肅劇」

閱讀古希臘悲劇──誰不知道「古希臘悲劇」這個詞兒,但我同樣相信,現在正兒八經的讀過古希臘悲劇「作品」的人不多了。即便讀了,也不一定明白前人說的悲劇好究竟好在哪裏──我自己就如此,上大學時讀過羅念生先生翻譯的索福克勒斯作品,實在看不出名堂來。雖然索福克勒斯在古希臘三大悲劇家中,後人最感興趣。
古希臘悲劇源於每年一度的酒神祭(四月初舉行,通常持續五天),表達大地的回春感(自然由生到死、再由死復生的巡迴),祭儀內容主要是通過扮演動物表達心醉神迷、靈魂出竅的情態──這時要唱狂熱的酒神祭拜歌。公元前六百年時,據說是富有詩才的科林多樂師阿瑞翁(Arion),使得這種民俗性的祭拜歌,具有了確定的格律形式,稱為酒神祭歌(Dithyrambos),由有合唱和領唱的歌隊演唱。古希臘的悲劇,生發於在這種莊嚴肅穆的祭歌之間插入的有情節的表演,劇情仍然圍繞祭神來展開。
我們中國古代沒有「悲劇」「喜劇」這樣的分類,只有劇種的分類。雖然如今我們已經習慣把古希臘的tragedy譯作「悲劇」,但羅念生先生早就指出,這個譯法其實並不恰當。因為tragedy並非表達「傷心、哀慟、憐憫」的表演。Tragedy來自希臘文,是個複合詞,詞尾的edy「祭歌」即伴隨音樂和舞蹈的敬拜式祭唱:前半部分trag的原義是「雄獸」,與-edy合拼就是「雄獸祭歌」,意思是給狄俄尼索斯神獻祭雄獸時唱的祭歌,形式莊嚴肅穆。因此,trag-edy的恰切譯法當是「肅劇」──漢語的「肅」意為「恭敬、莊重、揖拜」,還有「清除、引進」的意思,與古希臘trag-edy的政治含義頗為吻合。
Com-edy的希臘語意為狂歡游行時縱情而又諧謔的祭歌,同樣與酒神狄俄尼索斯崇拜有關。這種狂歡游唱形式後來發展成有情節的隱語式歡謔,譯作「喜」劇,就失去了這一關鍵含義,不妨譯作「諧劇」──「諧之言皆也。辭淺會俗,皆悅笑也」。「諧劇」的隱語形式上輕鬆、打趣,實則「大者興治濟身,其次弼違曉惑」,因此「古之嘲隱,振危釋憊」。
約定俗成的譯法即使不甚恰切,也不宜輕舉妄動,但回頭一想,西方文明進入中國才一百多年,從歷史角度來看,剛剛開始而已,來日方長,譯名或術語,該改的話,何不趁早改?

劉小楓(古希臘研究學者)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