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界才因政府接管兩房而鬆一口氣,沒想到第二天就爆出雷曼兄弟公司的壞消息。政府解決了貝爾斯登問題,挹資兩房,現在又要援救雷曼嗎?雷曼和貝爾斯登都是投資銀行。在六月到八月的季度,雷曼損失了三十九億美元。股價從年初的六十餘美元掉到三點六五美元,賣空買空的投機交易商笑逐顏開,美國財長和聯儲局主席卻心情緊張。雷曼會步貝爾斯登的後塵嗎?納稅人是否又要被迫埋單?
雷曼走上敵意併購
其實,從年初開始,雷曼就有求售的傳言。最近的談判對象是韓國產業銀行,但價錢始終談不攏。雷曼號稱有逾四百億美元的資產,但已不斷縮水。按目前的股價來看,公司的價值恐怕還不到五十億美元。不過,比起年初的貝爾斯登,雷曼的情況算是好的。貝爾斯登當時在華爾街已是無人敢碰的「拒絕往來戶」,雷曼現在還有幾家大金融公司與其交易。但雷曼要找新的資金挹注仍然困難。管理層剩下的籌碼是出售一些部門(共同基金或房貸債券?),但誰願接手?也許讓商用地產業務成為一個獨立公司。有人認為這樣做只是燒家具來取暖,對雷曼來說並非根本解決之道。最後可能走上被敵意併購之途。華爾街第一流的underwriter(證券擔保公司)變成了自己的undertaker(殯儀公司),這樣的命運未免太悽慘了。但如此結局倒可以讓聯邦政府鬆一口氣。
十年前亞洲發生金融危機時,馬來西亞總理馬哈廸毅然決定封閉滙市,由政府嚴格管制資金的出入。此舉在當時備受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者的攻擊,認為政府對金融自由的干預,對馬來西亞將來引進外資經濟發展會有十分不利的影響。然而,事後來看,馬來西亞在那次金融危機中是受害最輕恢復最快的。諾貝爾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也有專文指出這個事實。
金融全球化有如一隻怪獸,發達國家的各種投資基金在世界各地流動。巨額資金進出一個市場只在按下電腦鍵盤的一瞬間,卻有排山倒海的威力。所以香港、台灣對付國際金融狙擊手,不能不祭出政府干預的法寶,雖然要付出代價。南韓當年發生危機時,美國企業界要用「跳樓價」去併購南韓企業。我們見到令人心酸的一幕是在政府呼籲下,家庭主婦在街頭排隊捐菜錢捐金鏈,為爆破的經濟泡沫埋單。
要求政府積極管理
東亞的發展經驗說明,對一個國家來說,成功的全球化不是要求政府放任不管,而是要求政府扮演積極的管理角色。
全球化須以國家利益為前提,也必須為國家利益服務。實際上,金融市場受到約束管制,才是東亞增長經驗的秘訣,發生危機是解除管制的惡果。把金融方面的任何政府干預措施都視為保護主義,這是錯誤的新自由主義教條,幼稚的市場拜物教。
以往不少美國經濟學者是站在優勢立場,對亞洲國家政府干預的手段嗤之以鼻,現在眼看大水就要冲翻龍王廟,對政府出面的營救也視為當然了。
殷惠敏
文化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