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不是多難興邦 是禍國殃民 - 李平

盡論中國:不是多難興邦 是禍國殃民 - 李平

奧運年,幾乎是中國災難年的代名詞。奧運前的華南雪災、四川大地震,驚天動地,近日先是山西襄汾尾礦庫大壩崩塌造成數百人死亡,再有三鹿毒奶粉禍害全國,接着有四川大車禍、遼寧大爆炸,連串災難再度震驚中外,也讓總理溫家寶題寫在北川中學黑板上的白色粉筆字「多難興邦」變得血淋淋。
按照《漢語成語詞典》的解釋,多難興邦是指:「國家多災多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激勵人民奮發圖強,戰勝困難,使國家強盛起來。」
如果說,溫家寶針對地震天災有感而發,尚屬題中之意,那麼,其後每逢重大災難時出現的多難興邦之聲,可以說多是無恥之談。

災難中挖掘宣傳價值

今年5月,溫家寶題寫「多難興邦」之後,內地已有時事評論員呼籲慎用此詞,「不要一次又一次將社會進步的希望寄託在國家的多難、同胞的生命上」。但這番言論因被視為對溫家寶不敬而遭官方傳媒和網絡冷落、封殺,多難興邦的怪論一直與重大災難相隨,而不分天災或人禍。
山西的礦難至前日已證實造成逾250人死亡,三鹿毒奶粉至昨日已證實殘害嬰兒逾430人,前日的四川車禍令車上51人無一生還,昨晨的遼寧化工廠大爆炸又造成嚴重傷亡,國家、民眾的確是多災多難,但有人還想從中挖掘所謂正面的宣傳價值,說甚麼多難興邦。

不能成為人禍解脫詞

在這些災難中,處處見到的是人禍,令人感受到的只有憤怒,看不到有催人奮進的事迹。只要當事人、當事企業多些良心和社會責任感,只要相關地區、部門的官員多盡些監管責任,本來是可以避免或者減少傷害、傷亡的,如此禍國殃民,興的是那門子的邦?難道興邦就不能不經歷這些人禍嗎?
多難興邦,不能成為人禍的解脫詞;多難興邦,不能成為官員卸責的藉口;多難興邦,不能成為社會發展的常態。只有建立完善的官員、企業監管制度,才能減少人禍、減少災難。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