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第一位華人校長黃麗松退休20多年,現居英國伯明翰,他的長子黃禮和是英國劍橋大學生理學教授。父親與兒子的居所相距三個小時火車車程,每逢學校假期,父子總會相聚。
談吐謙和有禮的黃禮和57歲,他不慣用中文表達自己,問他喜不喜歡香港,他笑着回答:「Yes,Ido.」出生於新加坡,在馬來西亞長大,父親任港大校長時,黃禮和在牛津大學修讀醫科,80年代再到劍橋攻讀生理學博士學位。他與香港之緣,源於來港探望雙親,「通常會在港短住兩星期。」
母親死於港大後山
1999年3月,退休的父母重訪港大,不料當時已患有老人癡呆症的母親李威,懷疑在大學山坡附近失足跌倒,失救致死。冷靜的劍橋人一貫的冷靜,黃禮和說起多年前母親的不幸意外,盡在情理之中:「媽媽比爸爸衰老的速度快很多……。當時我們都與父親保持緊密聯絡,生死未卜最令人難過、緊張,一切都在控制以外,找到媽媽前,只好叫自己不能過於深陷焦慮之中。」
事發兩個多月後,兩名測量員無意中在周亦卿樓後面的山坡發現李威遺體,當時她已化為一副骸骨。作為兒子的心情,他不說多、不說少:「最重要是,我們知道這是自然意外事件,沒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在她身上。」港大後山會否成為傷心禁地?「不會,我想不會。」近10年過去了,他說與父親已克服這陰影。
數兒時往事,黃禮和自小跟父親學習小提琴,弟弟黃禮恒則跟媽媽一樣學習鋼琴,一家人不時演奏室樂。他先後在牛津及劍橋取得博士學位,弟弟亦是牛津畢業生,但大學校長夫婦教子絕不高壓,「爸爸留給我們一屋豐富藏書。」他認為父母不可能要子女言聽計從去學習任何事,留下書本,就是留下無窮無盡的學習機會,可能有意想不到收穫。「有天子女拿出來看,對某些問題發生興趣,就可以加以鼓勵。」
這位前港大校長之子希望有能力的香港學生到劍橋就讀,他是菲臘親王獎學金(PrincePhilipScholarship)其中一位經理,成功獲取獎學金的香港學生,即合資格入讀劍橋。獎學金近年同時開放給中六及中七學生申請,有意在香港搶收尖子。
劍橋香港網址 http://www.cambridge.org.hk
記者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