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日本第一」的時代。不少學者都拿日本的威脅大做文章,指日本很快會超越美國成為頭號經濟強國。九二年當選總統的克林頓更以日本為假想敵,強調美國政府要加強管理對外特別是對日本的貿易,防止日本貨傾銷美國,扭轉日本公司「入侵」美國商界的情況。沒多久,日本的資產泡沫爆破,地價大幅下跌,股市輾轉滑落。幾年間日本地價下跌六成,最終是日本跌入超過十年的經濟低迷中,有幾年甚至出現罕有的通縮困境;即使日本央行把利率降至零水平,日本人及企業仍不肯擴大投資,日本經濟仍然奄奄一息,到現在仍未能完全恢復活力。
日本從令人艷羨、妒忌的經濟巨人變成經濟病夫,最根本的原因是資產泡沫爆破,公司及個人的資產價值不斷萎縮,令他們陷入越來越重的債務包袱中,根本騰不出資金擴大消費及投資,只能像債奴般不斷消耗本身的資金及資產,全國經濟也因此而奄奄一息。
日本的經驗當然可怕,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厄運、這樣的困境可能降臨在美國身上。
美國的房地產泡沫雖然沒有日本那樣顯眼,但也非常厲害;再加上各種各樣與房貸相關的投資工具、衍生工具充斥市場,地產泡沫爆破的破壞力、蔓延範圍不會比日本少,反而會比日本更厲害,因為受拖累的不僅限於地產相關的行業、業主、建築公司,更會把大量金融機構及銀行捲進來。從貝爾斯登到房利美、房貸美到雷曼兄弟,一家接一家大型金融機構瀕臨倒閉邊緣,要政府注資或以其他方法救援,一些小型銀行或地區銀行則在求救無門下倒閉,造成大量損失。
然而,大型金融機構遇險只是問題的序幕,真正的問題是隨之而來的資產拋售潮及資產價格不斷下降,把更多金融機構、企業拖進泥沼中,令政府救無可救。
誰都知道現代的金融機構、企業都是透過高的借貸比率、槓桿比率擴大規模,爭取生意的。利用優質(評級良好)的資產,金融機構及企業可以用一百元的資產擔保一千元甚至更多的生意,令公司業務迅速發展,令公司股東享有巨大的收益。但當資產泡沫爆破後,企業用以借貸的抵押品的價值降低,企業便需要拿出更多真金白銀或更有價值的資產作抵押以維持資金周轉。
這樣下來,便有越來越多企業或金融機構要出售優質資產維持信心及運作;而在更多人出售資產下,資產價格甚至最優質的資產的價格將會更快速回落,令更多原來財政相對穩固的金融機構及企業也面對危機,要加入出售資產的行列。換言之,資產出售行動將從個別、少數企業逐步擴大至更多企業,形成一個資產價格不斷下跌的惡性循環,令所有資產從土地、債券到股票的價格大幅下跌,令越來越多大企業面臨財困,甚至要伸手向政府求助。可是到時候,美國政府能救得了誰、能撥出多少公帑挽救經濟呢?
事實上不少經濟學者包括克魯明(PaulKrugman)在美國政府出手挽救房利美、房貸美時已提出警告,指美國正出現資產套現還債的風潮,即使暫時救了兩房,也救不了其他出問題的企業及機構,最終令日本的可怕經驗在美國重演。
要是克魯明的憂慮成真,那不但全球股市將繼續尋底,全球經濟也將被美國這艘「鐵達尼」捲進水底!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