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選舉,許多人都說,街頭陣營大勝,激進的民粹抬頭。
先不要相信表面激進的街頭人物。越激進,性格越有缺陷,說不定最容易受到收買利誘。
法國大革命早期,有一個很激進的領袖人物,叫彌拉波(Honor囗Mirabeau),他是一個浪子,平時喜歡揮霍、賭錢、玩女人。彌拉波口才很好,是煽動力高強的街頭演說家,他曾經遊歷歐洲,寫了一本書,斥責普魯士皇室的腐敗,主張君主立憲,像英國一樣,保存君主,但還政於民選的議會。
革命初期,彌拉波成為人民英雄,但由於他欠債纍纍,法國皇室暗中跟他搭上了線,替他還債,請他出任革命黨和皇室的「溝通橋樑」。彌拉波想當部長大臣,但當時革命的新法例替定,國民議會的議員,不可以當大臣。彌拉波做不了官,他以激進的演說口才成為人民偶像,但私下不忘與皇室談判,謀求早日結束革命,成立君主立憲。
彌拉波由於嗜酒、好色、貪食,搞壞了身子,四十出頭就暴斃,革命民眾許之為英雄,為他立石膏塑像,放在議會門口。但後來審判國王路易十六時,在皇宮發現一座夾萬,裏面藏着國王跟彌拉波的通信、付錢給他的帳單收據。革命民眾大怒,把彌拉波的塑像打碎,一夜之間,革命家成為「叛徒」。
彌拉波有沒有受賄?嚴格來說沒有,因為他沒有收了錢,而改變自己堅持的人權和自由的主張。他至死都認為還政於民,但也應該保留一個虛位的皇室。「保皇黨」的名稱,源自法國革命,那時一切非黑即白,但其實主張君主立憲,像英國一樣,也可以有民主和人權,然而革命激情膨脹,不容第三條路。
因此後來的羅伯斯比爾,即以「永不腐敗」的人自許:他終身不娶、不愛錢、不喝酒、不愛女人,也不是同性戀,追求道德的純粹,結果卻成為最激進的領袖,幾乎殺光了所有人。
香港當然不是一個出革命的地方,聲色犬馬,金錢的誘惑太大,十年的民主派,仔細看看,有彌拉波這類人。他們沒有背叛過信念,但強調要「跟上頭溝通」,反而有一兩位,長期安貧而獨身,才是激昂的真理想主義者。不讀法國革命,無以從政,正如不讀莎劇無以編戲一樣,毛澤東跟尼克遜會談,就是講這個話題。這是一部天幕、人性的愚昧和虛妄,忠奸賢愚,二百年來,不斷重複,其實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