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塵埃落定,輪到專業政評人上場。幾天下來,得出兩大結論:地區工作不可少、知名度及明星效應不可靠。
志願從政者拿來參考,真是無所適從。
對於湯家驊梁家傑得票比前低,他們說公民黨再不能單靠明星效應,要多做地區工作。那麼,黃毓民空降九西,差點成為九西票王,拋離比紮根九西做地區工作多年的馮檢基,又作何解釋?數據顯示,民協老巢深水埗也有顯著跌幅,是給跨界別知名度更高的毓民分薄,還是給「又傾又砌」的策略所累?大家只能靠猜的,但結論是靠地區工作可以當選,以知名度空降,也可以。否則,又如何解拆去屆區議會山頂區的戰果?陳淑莊那時個人為人所知的,只是在進念演出中能一口氣流暢唸出長篇對白的演員,知道她是律師的沒有幾人,那分明是余若薇的光環,蓋過富貴區富貴黨的號召力。
知名度於選舉怎可能不是神仙棒?能夠從無名氏變成能吸票的名人,當然有正面的因素,百多萬選民,真正直接受過地區服務優惠的能佔多少份額?光靠地區服務為指標,那立法會選舉只會變成擴大分區的區議會選舉罷了。正如劉慧卿的投訴,幾年來關於她的發言,幫她剪報的剪無可剪,而卿姐過去四年一如既往惡狠準兼勤力,但見報率不足,風頭給長毛搶去,再加上社民連效應,少了橫臥街頭的卿姐,雖然在泛民政治光譜中較接近社民連,也只能以幾千票排在新東尾入局。證明選民選擇行為多元複雜,非一兩個原因三言兩語所能解釋,當選可以因為一千種前因後果,為「學術方便」而作出的論斷,大有投機取巧成份,路人甲乙丙丁都能說的話,不說也罷。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